解釋
《營造法式》引:《爾雅》稱“樑上楹謂之 ”,注為“侏儒柱也”。楊雄《甘泉賦》“抗浮柱之飛榱”,注為“浮柱即樑上柱也”。《釋名》:“ , 儒也;樑上短柱也。 儒猶侏儒,短,故因以名之也。”《魯靈光殿賦》:“胡人遙集於上楹”注為:“今俗謂之蜀柱。”
發展
叉手,蜀柱(侏儒柱):此兩種結構是用來承載脊桁(摶)的木結構。叉手支撐在侏儒柱兩側,漢代已有,到北魏時已通常使用(此處均是由石結構或美術圖畫中來推測當時的木結構),宋、遼、金、元之建築中和侏儒柱合用,到明代已經很少出現,至清代幾乎不用,而只用侏儒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