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基層的調研報告

來自基層的調研報告

《來自基層的調研報告》是鍾祥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和社會科學愛好者們,在2013年黨的民眾路教育實踐活動中,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當地政府部門建言獻策的一部專門調研文集。該書由本社承辦,於2014年6月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

作者簡介

許光燦,男,漢族,1955年10月生於湖北鍾祥柴湖鎮,大專文化,民營企業家。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鍾祥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鍾祥市孔子學術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會員、鍾祥市文聯委員。

1972年高中畢業後,先後任鍾祥縣柴湖公社大二村民兵副連長、政工員。1975年被招工到鍾祥縣水泥廠工作,歷任縣水泥廠團支部書記、政工員、行政科長,縣建委團總支副書記、縣建材學會副秘書長,1984年借調縣建委工作。1985年9月下海,先後開辦食用菌廠、罐頭食品廠、煤礦,從事水泥行銷等。

個人興趣廣泛,社會閱歷豐富。從青年時期開始,就十分酷愛社會科學,先後在荊州報、荊門日報、湖北人民廣播電台、工人日報、湖北社會科學報、學習月刊等媒體發表各類文章300多篇。《來自基層的調研報告》是他和社會科學愛好者們打造的首部社科調研專著。

基本信息

主 編: 許光燦

執行主編:姚天文

出版發行:光明日報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100062

責任編輯:曹美娜

特約編輯:王廣梁

責任校對:龔銀娥 安政才

責任印製:曹 諍

印 刷: 鍾祥市恆宇印務有限公司

裝 訂: 鍾祥市恆宇印務有限公司

開 本: 710×1000mm1/16

字 數: 250千字

印 張: 20

版 次: 2014年6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價: 38.00元

作品內容

解決“三農”問題 不可忽視循環農業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幾億人口,就有九億農民,可是很久以來,農民在農村中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絕大多數城市人並不清楚。破解“農民——農村——農業”這個“三農”的密碼,一直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歷代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三農”問題,這個歷史悠久的事實,直到上個世紀末,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向時任總理朱熔基坦言: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引起高度重視,被人們視為熱門話題。時間過去十多年了,中央每年為農業發1號檔案,出台一系列政策,幾乎舉全國之力,為的是儘快解決“三農”問題。但是,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人們恰恰忽略了農業在“三農”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忽略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的循環生產,把數倍於傳統農業效益的循環農業給忘記了。解決“三農”問題,在沒有可持續的循環農業經濟支撐下進行,體質虛弱的“三農”依舊不見好轉,只能靠國家供氧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三農”的突出問題,是農業長期落後,而單純的種植業又是農業落後的根本癥結。事實證明,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以種植為主,不從事其它作業,日子就過得很苦。

農民真苦,是指現階段單靠耕種有限土地而生存的人,他們臉朝黃土背朝天,從事單純的農作物種植,一年到頭指望的是土地里的莊稼有個好收成。事實真能如此嗎?我們先後調查了人平耕地不足1畝,人平耕地1至2畝,人平耕地2畝以上農戶的收益情況。

人平耕地0.79畝的鐘祥市客店鎮明燈村七組彭世財,有老伴、兒子、孫女4人,擁有耕地3.15畝,水旱輪作,其中水田2.85畝,水稻單產1000斤,收稻穀2850斤,自留口糧1350斤,出售1500斤,每斤售價1.30元,賣得現金1950元;收小麥2000斤,每斤售價0.90元,賣得現金1800元;收油菜籽110斤,每斤售價2.20元,賣得現金244.20元;另外有菜園0.3畝,全年種植總收入3994.2元。除去種籽360元、化肥600元、農藥150元、機耕費450元、機收費510元、幫工費500元,還剩餘現金1424.2元。可見,靠這人平不足1畝田的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全家的開支和讀高職高專孫女的學費,只好靠兒子在外打工補給,其生活過得艱難。

人平耕地1.8畝的鐘祥市柴湖鎮黃岔堤村二組的許光凡夫婦,有兒子、兒媳、孫子5人,兒子、兒媳在外做生意,孫子讀大學,夫婦二人70多歲,在家耕種9畝田,每年種二季,其中水稻1.8畝,單產1200斤,收稻穀2160斤,自留口糧1000斤,出售1160斤,每斤售價1.30元,賣得現金1508元;油菜6.5畝,單產450斤,收油菜籽2925斤,每斤售價2.30元,賣得現金6727.50元;玉米2畝,單產1500斤,收玉米3000斤,每斤售價1.00元,賣得現金3000元;黃豆5.2畝,單產300斤,收黃豆1560斤,每斤售價2.70元,賣得現金4212元;大蒜2畝,單產蒜苔1000斤,收蒜苔2000斤,每斤售價3.00元,賣得現金6000元。除去種籽1612元、肥料1650元、農藥341.50元、機械耕種1288元、機械收割1004元等費用開支,剩得現金15552元,勉強能夠維持家庭人情和日常開支,孫子在高校的費用,靠兒子、兒媳在外做生意供給,全家人的生活也不寬裕。

人平耕地4.3畝的鐘祥市洋梓鎮高林村一組的姚永華,全家5口人,勞力4個,種水田17畝,收稻穀37500斤,自留口糧2000斤,出售35500斤,每斤售價1.30元,賣得現金46150元,收小麥6500斤,每斤售價0.88元,賣得現金5720元,種棉花4.5畝,收入4000元。共收入55870元。除去種籽5000元、化肥5000元、農藥2100元、水費2500元、機耕種5500元等費用,余得現金35770元。由於種田較多,其收入比種地少的農民要高一點。

調查顯示,種田不足1畝的農民家庭,不能養家餬口,要維繫家庭生活還得靠打工收入補給;種田不足2畝的家庭,勉強養家餬口,其它家庭支出也得靠生意補用;種田超過2畝的家庭,可滿足家庭生活還有結餘,但與農業以外行業人員的收入相比,相差甚遠。

二、循環農業像一座豐富的生態礦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生不息,而又沒有人來引導和用心開發,真是天大的可惜。

傳統農業的觀點,種小麥,只收麥籽,麥桿丟掉;種水稻,只收稻穀,稻草丟掉;種棉花,只摘棉花,棉桿丟掉。總之,一切農作物收割後,只要果實,不要秸桿,收穫的籽粒,也是一次性賣掉,就算完成了一個生產過程。殊不知,就是這些被丟掉的秸桿,卻是循環農業寶貴的生產原料。循環農業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比種植收入要高出許多,農產品的深加工,可使農產品呈幾何倍數翻番增值。農民的收入再不是單一的種植業,而是多門類的生物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循環農業幾乎都是工廠化生產,農民不需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在家鄉就可以就業,農村將呈現一派亦農亦工,工農一體的新格局。

那么,循環農業應怎樣循環呢?

一是利用秸桿生產食用菌。棉桿、棉籽殼、花生殼、油菜桿、稻草、玉米桿、玉米芯等都是優質原料,只需軋短粉碎成1至3厘米長的物料,經過一定的工藝程式,就能生產食用菌。以稻草、棉桿為例,每畝田的稻草500斤左右,棉桿800斤左右,每百斤稻草、棉桿可生產鮮菇、鮮耳120至150斤,每畝地的稻草可產鮮菇鮮耳600至750斤,每畝地的棉桿可產鮮菇鮮耳960至1200斤,按市場均價每斤5元銷售,每畝水田收的稻草可創收3000至3750元,每畝棉田收的棉桿可創收4800至6000元,而每畝水稻收入才1508元,每畝棉花收入也只有1640元,而秸桿循環利用後的收入幾乎是水稻的2倍和棉花的3倍多。

二是生產畜禽飼料。生產食用菌的菌渣,富含17種胺基酸,只要加入適量粉碎後的玉米秸、玉米芯,經過發酵殺菌處理,就可代替糧食生產優質的畜禽飼料。

三是生產沼氣。只要有充足的飼料就能大力發展畜禽養殖,畜禽的糞便又是生產沼氣的極好原料,農民有了沼氣就不會因為能源短缺而砍伐林木。

四是生產有機肥。生產沼氣後的沼渣,配以城鄉人民的生活垃圾和農產品的廢棄料經酵化處理,生產有機肥,真正實行取之以田,還之以田的循環農業經濟。

五是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按農產品集聚的區域,大力發展各種食品加工廠,農民出售的再不是單純的農產品,而是深加工後附加值成倍增長的各類商品。

然而,就是這些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寶貴資源,多年來,人們不是視而不見,就是焚燒拋棄,雖說一些有識之士曾不同程度地開發,也做出了不菲的成績,但作為像大海一樣的大自然資源,我們的利用,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要充分認識農業資源的價值,不當不識資源的糊塗蟲,不做濫用資源的敗家子,科學有效地用好現有資源。

三、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送“魚”較多,送“漁”不足,農業變化不大,但為發展循環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解決農民真苦的問題上,首先打破了千年交稅費制,全面免交農業稅費,農民從沉重的稅費負擔中解放出來,一心一意種田,不用再看幹部的臉色行事,不用再聽幹部的安排種植。種什麼,種多少,都由自己說了算,真正從根本上當家做主了。其次,全面推行合作醫療,農民有醫保,把歷來農民因經濟條件差,因患大病而無法承擔昂貴醫療費的難題破解了。再次,對困難民眾實行低保,許多農民也不會因天災人禍而發愁。對特困農戶,政府資助,人們相互幫扶,一人有難,八方支援,過去那種農民真苦的狀況隨之遠去了。

在解決農村真窮的問題上,國家年年投巨資解決農村基礎建設,村村通,組組通公路是國家投資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據對鍾祥市的調查,村村通公路覆蓋全市,組組通公路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農民收穫的產品,再沒有因道路不暢而出現運輸難了,農民“要致富,先修路”的願望實現了。農電改造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建起了通村、通組、通戶的安全電網,人們生產、生活用電有了保障。遷宅騰地,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

在解決農業真危險的問題上,一是通過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提高作物單產,增加了農業效益;二是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三是大興水利建設,整修加固大小水庫,硬化溝渠,興挖堰塘,增強了農業抗旱排澇能力;四是改造低洼田,全面建設高產穩產標準農田。

很顯然,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政府投入一年比一年加大,雖說對傳統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大多數農民從事單一的種植業,單產和效益是極其有限的,只有充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發展循環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率,近 年國家在“三農”上的投入才能得以發力,助推農業跨越發展。

四、農村幹部必須積極帶領廣大農民,全面整合農業資源,科學發展循環農業,提高綜合效率,增加自身造血功能,農業生產就會在循環農業這塊肥沃的土壤中昌盛繁榮。

面對傳統農業創造的豐富資源,我們怎樣套用工廠化的手段把它利用好,其核心是要整合各種資源,利用興農項目,發展循環農業。

在整合資源中,各級農村幹部要引導農民業主選準投資項目,如秸桿屑廠、食用菌廠、飼料廠、板材廠、農產品加工廠、養殖場等,不論是投資那個項目的業主,都要具備做好這個項目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和一切實力,當好項目業主,自主投資,自我發展、自負盈虧,不斷壯大。

在整合資源中,各級農村幹部要分工包項目,從引導農民選項目到發揮效益,始終沉到村組,沉到農戶,沉到廠(場),要學石頭沉水底,莫效木頭浮水面,在每個項目中為農民業主辦實事,解決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整合資源中,各級農村幹部要組織專家團隊助推項目,循環農業是一門多學科、多專業的產業,沒有專家的助推是不行的,要組織種植業、養殖業、生物業、加工業等方面的專家進農家、駐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和排憂解難。

在整合資源中,各級農村幹部要用足政策,扶持項目。如項目選址、用地、小額貸款、財政扶持,各級村幹部要積極協調有關單位,爭取一切惠農政策,多為農民企業辦好事辦實事。

整合農業資源,是發展循環農業的開局工作,只要上下一心,各方努力,資源整合得當,各種農業資源的項目興起之時,便是高效循環農業到來之日。

五、農業基礎設施解決好了,對“三農”問題要以“獎”代“投”,把錢用到循環農業上。只有儘快發展具有造血功能的循環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我國農業落後的有效方法。隨著循環農業的興起,我國的農業工廠就會像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整個農業再不是低產業的弱勢行業,而是高效益的強勁產業。

循環農業發展起來後,如何鞏固、發展、壯大?政府要轉變觀念,在引導農民發展循環農業的同時,把過去那些一味投入的做法,改為獎勵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對循環農業做得好的農戶,年產值在5萬元以上;對循環農業實體辦得多的鄉村,年產值在5百萬以上;對循環農業實體辦得大的企業,年產值在1千萬元以上;對地域循環經濟做得好的鄉鎮,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政府要把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按循環農業實體的規模和效益情況,分別給以真金白銀的獎勵,把國家對農民的扶助資金以獎勵的形式,用在發展循環農業上,農民就會煥發出無窮的力量,創造出農業奇蹟。這樣,我國的農業再不是單一的種植業,而是一個以種植業為龍頭的生物產業、養殖產業、再生能源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的大循環農業,農業的收入再不是唯一的種植業,而是產出高效率的循環農業。

綜上所述,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業,而農業問題的核心就是變傳統農業為循環農業。我們深信,只要全黨動手抓,全民動手乾,全國一盤棋,我國的農業將會發生劃時代的變化,循環農業的高收益,就會催生社會主義新農村,催生富裕的新農民,一個美麗富饒的小康社會就會實現!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鍾祥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原載11 月16 日《荊門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