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喪葬習俗

人亡前夕,親人多侍候其旁,聆聽遺訓,謂之養老送終。亡後,為死者洗抹乾淨,穿衣換鞋,移臥至中堂旁草鋪上,名為“下地單”。在死者頭前腳後各擺一盞素油燈、一碗飯,稱作“引路燈”、“倒頭飯”。用紅頭蠅將死者雙腳紮起,口中置一枚銅錢,稱“含口錢”。臉上用黃裱紙蓋上。每有親友弔唁,都要哭泣相迎,並為死者“坐夜”守靈。嫡系親人披麻戴孝,晚輩戴白偕紅,示自己父母健在。

入殮

入殮時,死者親屬均應到場,在屍體頭、腳下放土包或石灰包(一歲一包),兩側放進死者生前喜用之物(用具、衣物等)作殉葬品。悲痛欲絕中蓋棺,身著三白(頭戴孝帽、腰系孝帶、腳穿孝鞋)的孝子睡到棺底,謂之“墊棺材底”。弔唁者則焚香燒紙,叩頭禮拜,孝子答謝。出殯:墳地選擇,貧富迥異,富家必請“陰陽先生”東看西察,尋覓“風水”地;貧者多隨遇而安。出殯前,棺蓋“磕釘”。主釘由族長或死者長輩磕,其它釘子則由孝子事先拜請的抬棺人磕。棺頭一釘上系根紅布條,以示吉利。“磕釘”後,磕釘者應受孝布、紅布、糕點等“磕釘禮”。子孫則圍棺逆順各轉三圈,每圈必得下跪一次。出殯時,長子摜碎燒紙瓦盆,在招魂幡前導下,孝子手持柳樁做成的“哭喪棒”領棺下地。遇有親戚“路祭”,須禮拜致謝。棺木沉放時,用鐵鍬鏟土撒在棺上,舉行“兜土”儀式。土坑四角各插四根樹樁,意為後代買田置地,財源不斷。兩抬棺人抱著“龍槓”(抬棺豎木)迎坡疾跑,稱為“發龍”。接受死者家屬“發龍糕”後,填土放鞭炮,返回死者家中。死者家屬要清掃死者房間,並將死者鋪草燒掉,讓抬棺人、送殯人從火上跨過,以圖吉利,並喝“回喪茶”(糖茶),吃“回喪飯”。

祭奠

死者安葬後,第三天親屬要將墳墓填土加固,謂之“園墳”。死者家若為富戶,安葬後,還要舉行多種祭奠活動。如請當地博學多才者高聲朗讀《周易》、《禮記》等,為亡者舉行“唱禮”;邀眾和尚在排成塔形的大桌上列陣表演玩鐺、火流星、水流星等雜技,謂之“跑方”。跑方後和尚登桌念經,超度亡靈。也有燒靈的,即用各種金銀紙、竹料、麻秸紮成紙屋,燒給死者。在人亡後的第49天裡,每隔七天祭祀一次;尤其“六七”,要為亡人供豬頭、公雞、鯉魚三牲禮。不滿60者故去,僅在“五七”末、“六七”首這天祭祀,名曰“過偏”。此後,每至節日(清明、七月半尤甚)都要掃墓。

守制

死者若為老人,兒女要穿孝三年。孝子在墓旁置一茅屋,內點素油燈,百日不理髮,不開笑臉,謂之“守孝”。其家春節對聯當年為藍色,次年為黃色,第三年復為紅色。
建國以後,舊喪葬禮俗除在農村尚有沿襲外,悼念死者多用送花圈、開追悼會形式,親友戴黑紗、白花向死者致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