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佩里級護衛艦(英語: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 frigate,全稱為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護衛艦,其命名源自1812年戰爭的美國海軍英雄少校奧利弗·哈澤德·佩里)。

本級艦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級護衛艦,起源於美國海軍在70年代起執行的SCB261設計計畫,是為了改變當時美國海軍DEG、FF、PF各類專業護航非主力艦各行其事的雜亂現象。本級艦初期裝備了韃靼人防空飛彈改良型(之後換裝標準一型飛彈),具備點防空能力,還搭載了2架反潛直升機與拖曳陣列聲納肩負反潛作戰、保護兩棲部隊登入、護送艦隊等任務;除此之外,本級艦還有相對廉價適合大量生產的優點。

本級艦也是美國戰後建造的數量最多的護衛艦,並向近十個國家和地區輸出,2015年9月29日,美國海軍隸下的佩里級末艦考夫曼號(USS Kauffman FFG-59)退役確定,至此,美國海軍隸下的佩里級全級艦退役完畢,而未來替換艦型仍有諸多變數。

發展沿革

起源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佩里級起源於70年代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的P roject-60高低混合艦隊計畫中低檔部分的艦艇,最初劃分為巡邏護衛艦(Patrol Frigate,PF),這是二次大戰時代一種低檔次的巡邏艦艇,噸位多在一千噸上下。這個計畫預定大量生產一種便宜的次等護航艦來替代大批二次大戰時代建造、屆齡退役的老舊護航艦艇,主要功能是在低威脅環境下為次要艦隊(包括兩棲艦隊、勤務艦隊等)與民用船團進行反潛和防空護衛工作,或者是擔負主戰艦隊的外圍護航以及某些巡邏任務。與護航驅逐艦(DE)類似,佩里級被視為一種次等護航艦艇,戰力與功能有限,但成本較低,能建造較多的數量彌補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艦隊主力艦艇的不足。因此,本級艦在造價、排水量、人力上都有嚴格限制,當然也不能採用較高檔或完整的裝備。

建造

建造中的佩里級護衛艦 建造中的佩里級護衛艦

佩里級從1970年9月展開可行性研究, 1971年5月完成概念設計,1971年12月完成初步設計。在1972年4月,美國海軍確認由Gibbs&Cox公司進行細部設計,並在同年10月將首艦佩里號(USS Oliver Hazard Perry FFG-7 ex-PF-109)的建造契約頒給貝斯鋼鐵造船廠(Bath Iron Work,BIW),價值9440萬美元。BIW廠在1973年5月展開首艦的施工設計,同年12月開始切割鋼板。

布魯克級護衛艦首艦布魯克號FFG-1 布魯克級護衛艦首艦布魯克號FFG-1

首艦佩里號最初預定的編號為PF-109,接續在二次大戰時代建造的96艘塔科馬級護衛艦(Takoma class,PF-3~108)之後;然而1975年6月30日美國海軍頒布新分類標準之際,PF與護航驅逐艦(DE)一併改列為護衛艦(FF) ,因此佩里級遂改成飛彈護衛艦(FFG), 佩里號的舷號也改成接續在布魯克級(Brooke class DEG-1~6)護航驅逐艦之後。首艦佩里號(USS Perry FFG-7)在1975年6月安放龍骨,1976年9月下水,1977年11月交付美國海軍,然後在12月17日成軍。第二艘佩里級的服役於1980年4月2日成軍,與首艦相差兩年多,這是吸收空軍原型機試飛的概念,原型艦先行操作一段時間, 然後由海軍參與造船廠的作業,將需要修正的地方增加到後續艦的工程中。

命名

奧利弗·哈澤德·佩里 奧利弗·哈澤德·佩里

首艘本級艦以美國海軍史上的民族英 雄──奧利弗·哈澤德·佩里(Oliver Hazard Perry,1785~1819)之名來命名。奧利弗·佩里出身羅得島,他的成名作是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的伊利湖戰役,該役中他統率美國艦隊擊潰英國艦隊並將其俘獲(為了紀念該次戰役,倒數第四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70)便命名為伊利湖號);接著,奧力佛率領運兵艦隊馳援底特律,擊潰當地的英軍並收復該城。隨後他擔任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rry Harrison)將軍的副官出兵加拿大,在泰晤士河戰役中擊敗英軍, 使美國在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由於在此役中的出色表現,奧利弗成了美國的民族英雄。

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值得一提的是,奧力弗·佩里的弟弟──同 樣投身美國海軍的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在19世紀中葉率領幾艘近代化蒸汽鐵甲軍艦直抵東京灣 ,敲開日本德川幕府長年鎖國的大門,日本人稱之為“黑船事件”。本級艦共建造51艘,一度是二次大戰後美國海軍建造最多的作戰艦艇,此紀錄後來被伯克級驅逐艦打破。以項目管理的如期(on schedule)、質量(meet requirements)、預算(under budget)的標準,佩里級整個項目執行在當時締造美國海軍造艦史上最佳紀錄。

設計特點

設計概念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佩里級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佩里級

與過去美國海軍護航驅逐艦相同,佩里級 以反潛作戰任務為重心,同時加裝標準SM-1區域防空飛彈系統。艦上搭載兩架LAMPS輕型空載反潛直升機(LAMPS MK I即SH-2海妖直升機,LAMPS MK III即SH-60直升機,以往的美國護航艦隻搭載一架),能維持更久的空中反潛巡邏。依照朱姆沃爾特的原始構想,佩里級將與Project 60另一種重要的低檔艦艇──制海艦形成反潛搭配,由四艘佩里級與一艘制海艦組成一個小型的反潛特遣艦隊,平時部署在前線擔任監視巡邏主力,開戰之後撤回後方並改由主力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前線,而制海艦/佩里級的編組則擔負船團反潛護航或者主動在大西洋上尋找並列殺蘇聯潛艇,其角色可說是二次大戰大西洋上英美以護航航空母艦與護航驅逐艦運用的翻版。

艦體設計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泰勒號 (Taylor) 泰勒號 (Taylor)

與同時期各國水面艦艇相同,佩里級的上層 結構由鋁合金製造;雖然此種材料擁有重量輕、延展性好的優點,但卻有著燃點低的致命缺陷 ,這種問題在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之後開始被各國海軍注意。除了耐火性差之外,佩里級這類採用鋼質艦體與鋁合金上層結構的艦艇,由於兩種材料應力傳導特性不同,在長年操作使用後容易會發生結構強度方面的問題,如果船艦運動普遍比較激烈或者服勤海況較差,結構承受的應力破壞就會更為明顯。

航行中艦尾下沉的佩里級 航行中艦尾下沉的佩里級

佩里級的艦體配重並不理想,呈現艦艏、 艦尾受力過大,但艦體中段相對較輕的情況,這是因為艦艏有MK-13飛彈發射器,艦尾有RAST輔助降落系統的鋼纜絞盤以及兩架反潛直升機,但位於艦舯的LM-2500燃氣渦輪機偏偏又是重量最輕的艦用主機(相較於蒸汽動力與柴油機);於是,佩里級的艦體經常出現“舯拱”現象,也就是艦艏與艦尾下沉,中央拱起,而“舯拱”的後果就是艦體中段底部受力扭曲過大,導致較上層的艙壁裂開進水。美國與澳大利亞的佩里級,都曾遇到這樣的問題。

佩里級線圖 佩里級線圖

雖說是“可損耗”的低檔艦艇,但佩里級也是 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艦上重要部位敷設凱夫拉(Kevlar)裝甲板以強化防護能力的艦艇,指揮與電子設備艙室配備19mm厚的凱夫拉裝甲板,彈藥庫與主機艙則以19mm厚的凱夫拉裝甲板與16mm厚的鋼質裝甲保護。凱夫拉裝甲板乃是在兩片鋼板之間加入由聚醯脂合成物製成的複合材料防彈夾層,此種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韌性佳與耐腐蝕等特性。凱夫勒碳纖維的比重只有1.44,強度是同重量鋼板的5倍,自由震動衰減性能為鋼板的8倍,最高防彈能力可達鋼板的10倍。

作戰系統

佩里級戰鬥系統圖示 佩里級戰鬥系統圖示
土耳其佩里級 土耳其佩里級

佩里級的作戰系統是“小型戰術資料系統”(Juni or Tactical Data System,JTDS),是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載作戰系統──“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a Tatical Data System,NTDS)的簡化版,以兩部UYK-7主計算機(一具整合於MK-92負責處理目標追蹤,一具用於火控管制)為核心,戰情中心(CIC)設有一具MK-106與一具MK-107顯控台, 功能包括搜尋追蹤、作戰控制、發射器指示、武器發射和發射後評估,其中MK-106專門負責操作CAS組合天線系統,MK-l07負責操作STIR雷達,兩台顯控台均能顯示艦上搜尋雷達的訊號。

佩里級護衛艦艦橋 佩里級護衛艦艦橋

JTDS與NTDS 在完成之初都屬於集中 構型的艦載戰鬥系統,所有的處理能力都集中於少數幾台主計算機上。JTDS與MK-92的組合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具備自動接戰能力的自戰系統,從目標偵測、威脅判斷分類與火控鎖定都可自動完成,人員只需監視其運作,並在最後決定是否要加以攻擊 ,而接戰過程則完全交給MK-92火控系統負責。JTDS只預設了Link-14單向電報打字數據鏈,而標準的Lnk-11雙向自動數據鏈則列為客戶選擇配備。 較早建造的佩里級一開始配備只具接收功能的Link-14數據鏈,而非當時美國海軍制式、收發功能兼備的Link-11,使之無法協同艦隊進行長距離整合防空作戰,後來這些早期的佩里級才以Link-11取代Link-14。

反潛系統

布魯克級護衛艦裝備有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布魯克級護衛艦裝備有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卡爾號 (Carr) 卡爾號 (Carr)

反潛方面,作為一種艦隊護航艦 艇,佩里級在許多方面與過去美國護航驅逐艦不同。首先,佩里級配備音鼓尺寸較小、偵測距離較低的SQS-56中頻艦首聲納, 而不是先前美國慣用的SQS-26大型低頻聲納。SQS-56雖然具有抑制雜波的特性,十分適合在淺海作業,但是在大洋上的偵測距離比SQS-26遜色不少。佩里級也是第一種沒有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的護航 艦艇。對照先前的護航艦,佩里級在反潛方面唯一的改進,就是能夠收容/操作兩架反潛直升機。捨棄低頻聲納與阿斯洛克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基於艦上已經配備標準SM-1區域防空飛彈和兩架直升機,為了壓低成本而不得不做出犧牲;先前美國海軍建造的布魯克級護衛艦同時有阿斯洛克、SQS-26大型聲納、一架反潛直升機與區域防空飛彈系統,結果造價過於昂貴,原訂10艘的數量只好減為6艘。

正在收放直升機的佩里級護衛艦 正在收放直升機的佩里級護衛艦

此外,ASROC的操作模式系根據艦首聲納的直線探 測結果來進行射擊,最大有效射程在10公里 以內;首艘佩里級建造之後,美國海軍決定在後續艦納入拖曳陣列聲納,其偵測距離成長數倍,勢必只能派遣直升機飛到聲納接觸區域,利用聲納浮標或沉浸聲納進行精確標定,再投擲魚雷攻擊。因此,新一代SQR-19拖曳陣列聲納(可達第三匯聲區)與LAMPS-3反潛直升機的出現,直接導致阿斯洛克的重要性下降。可惜佩里級服役之後,由於預算因素,只有部分艦艇才裝備SQR-18/19拖曳陣列聲納。 佩里級的反潛火控系統是AN/SQQ-89(V)2,由於佩里級沒有ASROC,因此AN/SQQ-89(V)2省略了MK-116火控計算機,並且只有兩個OJ-452顯控台。

艦載武裝

紅圈內即為AN/SPS-49(V) 紅圈內即為AN/SPS-49(V)

佩里級配備一具AN/SPS-49(V)長 程2D對空搜尋雷達,能實施船團外圍的遠程對空監視。佩里級配備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艦首裝有一座能容納40枚飛彈的MK-13單臂發射器,主要用於裝填標準SM-1防空飛彈,此外也能容納至多9枚魚叉飛彈 (標準的配置為36枚標準SM-1飛彈與4枚魚叉飛彈),使佩里級毋須裝置魚叉飛彈專用的MK-141四聯裝發射器。相較於上一代的韃靼(Tartar)防空飛彈,SM-1採用全固態電子組件以及電動驅動裝置,因此暖機備便的時間大幅縮短。

佩里級艦炮開火 佩里級艦炮開火
佩里級發射標準防空飛彈 佩里級發射標準防空飛彈

佩里級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採用MK-75 76m m艦炮(義大利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授權美國生產的型號)的軍艦,由於艦首裝置了MK-13飛彈發射器,使得MK-75被擠到上層結構機庫前方。負責導控MK-75艦炮與標準SM-1防空飛彈的是一套MK-92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一組位於艦橋上方的組合天線系統(Combined Antenna System,CAS)以及一具為標準SM-1提供照明導引的“分離標定與照明雷達”(Separate Target Illumination Radar,STIR,由SPG-60照明雷達的天線與荷蘭STIR後端組成);CAS將一 具高轉速(每分鐘60轉)搜尋天線與一具火控照明天線整合在一起(共享發射機),當搜尋天線發現目標後,便能立刻將照明天線轉向目標並展開照射,加快反應時間,這是 佩里級因應蘇聯潛射反艦飛彈威脅的重要措施。

通過CAS與STIR,佩里級上一次能導控兩枚標準SM-1進行接戰,分別由STIR與CAS天線各負責一枚 (一般而言,佩里級接戰短程目標時使用CAS進行照明,接戰遠程目標時則使用STIR照明雷達)。到了80年代,所有的佩里級都裝置了一門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位於機庫頂端。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 長135.6米(短艦身構型)/138米(長艦身構型)
舷寬 13.7米
吃水 4.9米
排水量 標準2770噸(短艦身構型)/3010噸(長艦身構型) 滿載3660噸(短艦身構型)/4100噸(長艦身構型)
乘員 214人
動力系統 COGAG 2×LM2500燃氣渦輪/41000 單軸CRP 單舵
續航力 4500海里(20節)
航速 30節
船電系統
雷達 1×AN/SPS-49(V)長程2D對空搜尋雷達
—— 1×AN/SPS-55平面搜尋雷達
—— 1×MK-92火控系統(包括CAS天線組與STIR照射雷達各1)
聲納 AN/SQS-56艦首聲納
—— AN/SQR-18(V)2/19拖曳陣列聲納(FFG-36以後部分艦隻)
其他 JTDS艦載戰鬥系統
—— SYS-2(V)2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 (裝備於FFG-36、47、48~55、57、59、61)
艦載武裝
艦炮 1×MK-75 62倍徑76mm艦炮
飛彈 1×MK-13 單臂發射器(彈艙裝備量40枚,可發射標準標準1防空飛彈及魚叉反艦飛彈,後拆除)
近防1×MK-38 25mm機炮(部分艦艇在本世紀後期陸續裝備)
反潛 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
艦載機 2×LAMPS-1 SH-2F反潛直升機(短艦體構型) 2×LAMPS-3 SH-60B反潛直升機(長艦體構型)

實戰記錄

斯塔克號

佩里級艦斯塔克號(USS Stark FFG-31) 佩里級艦斯塔克號(USS Stark FFG-31)
被擊中的斯塔克號 被擊中的斯塔克號

1987年5月17日夜裡,時值兩伊戰爭期間, 佩里級艦斯塔克號(USS Stark FFG-31)正獨自在波斯灣進行巡邏任務;晚上九時,一架伊拉克空軍幻影F-1戰鬥機EQ自伊國巴斯拉的空軍基地起飛,並且先後被美軍E-3預警機與斯塔克號的雷達發現。美軍認為這只是伊拉克空軍悉松平常的例行巡邏任務,但這架戰機隨後便左轉向東朝著斯塔克號飛去。斯塔克號的艦長曾在22時5分對伊拉克戰機發出詢問,不過並未得到回應;隨後伊拉克戰機便對斯塔克號發射兩枚飛魚反艦飛彈,並突然轉向北方返航。但斯塔克號與E-3預警機都未對這個顯而易見的攻擊動作有所防備,也沒發現掠海飛行的飛魚飛彈;雖然斯塔克號的SLQ-32(V)2電子支援系統在敵機發射飛彈前截獲幻影F-1EQ的Cyras-4雷達的鎖定信號,但由於艦上人員太過疏忽,始終不認為伊拉克軍機會對其開火, 所以沒有啟動電子對抗措施。最後率先發現飛魚飛彈的並不是斯塔克號的雷達,而是艦上值班的瞭望員;斯塔克號雖然開始加速並轉向,企圖以艦尾密集陣迎擊,但已經來不及了。

被飛彈擊中的窟窿 被飛彈擊中的窟窿
正在維修斯塔克號的阿克狄亞號 正在維修斯塔克號的阿克狄亞號

第一枚飛魚飛彈在被美軍發現後的10秒鐘穿入斯塔克號左舷,雖然沒有引爆,但其燃料仍造成火災;第二枚飛魚飛彈則命中第一枚飛彈落點不遠處、位於艦首艦橋附近,製造一個3×4米的大洞,最後在士兵住艙引爆。被飛彈命中後,斯塔克號左舷進水傾斜,火災鋁合金製造的上層結構劇烈燃燒並融化變形 ,數個艙室被破壞,艦上指揮通訊設施悉數被摧毀 ,暴露在甲板上的消防主管線也被破壞,全艦共有35名船員炸死、燒死或被燃燒的有毒氣體嗆死,另有二人失蹤。幸好兩枚飛彈並非擊中艦上的油料、動力系統或損管中樞所在之處,主機仍正常運作,故斯塔克號並未像馬島戰爭中英國謝菲爾德號(HMS Sheffield D-80)一樣中彈後立刻陷入癱瘓並完全喪失損管能力 ;此外,如同前述,佩里級還是有若干強化生存能利的措施,這也是斯塔克號能夠存活的原因之一。斯塔克號控制住災情之後,自力前往巴林水域;經過美國海軍在當地的驅逐艦黃石級驅逐艦支援艦(Yellowstone-class destroyer tender)阿克狄亞號 (USS Acadia,AD-42)的緊急整修之後, 斯塔克號自力返回美國佛羅里達母港,隨後的修復工程總共花費1.42億美元。斯塔克號進行修復時,採用了一種新型耐火絕熱材料來彌補鋁合金上層結構易燃易融的問題,此種塗料在火災時不易發煙、融化或滴流,並且不含有毒物質,不會產生毒煙。在此次修復中,斯塔克號的幾個重要部位也經過特彆強化。

羅伯斯號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受損之後由Mighty Servant號半潛船運載回國 受損之後由Mighty Servant號半潛船運載回國

在1988年4月14日兩伊戰爭末期 ,本級艦羅伯斯號(USS Roberts FFG-58)號在波斯灣進行護航作業時,發現伊朗布放的M-08水雷陣;雖然該艦發現三枚,然而在排雷作業中卻誤觸其他的M-08水雷,在艦體水線以下5m處炸出一個長8m的大洞,爆炸的震動導致艦上兩具LM-2500燃氣渦輪飛離基座撞上艙頂,船艦當場失去動力,艦上的龍骨也受到損害。經過7個小時的滅火與堵漏之後,羅伯斯號的人員控制住了災情, 艦上總共有10人受到輕重傷,其中四名傷勢較重的燒傷傷員被轉送至西德的醫院。在6月27日,羅伯斯號被裝載上Mighty Servant 2號半潛舉升船,於同年10月6日返回美國本土波特蘭的巴斯鋼鐵(BIW)造船廠進行整修;在整修中,整個裝載燃氣渦輪的船段被切除, 換上一段重達315噸的新造船段,整修計畫耗資8950萬美元。

為了報復羅伯斯受創,美國海軍在4月18日對伊朗發起名為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 的報復性攻擊。在螳螂行動中,佩里級的辛普森號(USS Simpson FFG-56)與友軍溫賴特號飛彈巡洋艦(USS Sainwright CG-28)用艦炮摧毀了一座伊朗的海上鑽井平台,隨後與一艘伊朗戰士-II級飛彈快艇約珊號(Joshan)交戰,兩艘美艦發射總共四枚標準防空飛彈,將該艇擊沉。

外銷記錄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海軍紐卡斯爾號 澳大利亞海軍紐卡斯爾號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是佩里級的第 一個客戶,共操作六艘,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稱之為阿德萊德級(Adelaide class)。前四艘阿德萊德級在美國建造,於1980~1984年間交艦;後兩艘則授權澳大利亞川斯費德(Transfield)造船廠建造,於1990年代初期完成。美國海軍也把通過軍售管道(FMS)而在美國建造的外銷艦 ,比照自用艦艇的建造順序排入序號,而澳大利亞這些佩里級訂單也就安插在美國本身訂購的佩里級生產工作之間,因此四艘在美國建造的阿德萊德級便依照整個佩里級的建造順序,占用了FFG-17、18、35、44四個號碼,而這四個號碼也成為美國本身佩里級艦群中的空號。

中國台灣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佩里[美國海軍艦艇]

2艘由美國海 軍轉賣給台灣。台灣海軍為了尋求現役濟陽級護衛艦(原美國海軍諾克斯級護衛艦)的替代艦艇,預計於2013年至2015年以熱艦移交方式向美國購買即將退役的2艘佩里級,分別是泰勒號(USS Taylor FFG-50)、蓋瑞號(USS Gary FFG-51)。2015年12月美國宣布這兩艘佩里級護衛艦的軍售案;兩艦於2017年3月簽約移交台灣,並從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離港啟航,於2017年5月抵達台灣。

巴基斯坦

美國與巴基斯坦的交艦儀式 美國與巴基斯坦的交艦儀式

在2006年,巴基斯坦向美國要 求購入6艘二手佩里級,以取代六艘日漸老舊的英制21型護衛艦。在2008年10月17日,美國國會批准將佩里級的麥金尼號(USS Mcinerney FFG-8)售予巴基斯坦,並在2010年2月18日由美國國防安全局(DSCA)正式宣布此項交易 ;此一艦艇移交相關費用計入美國對巴基斯坦年度軍事援助的額度內,因此巴基斯坦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在2010年8月31日,麥金尼號從美國海軍除役,並立刻移交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海軍則將之命名為阿拉姆吉爾號(PNS Al AAmgheer,F-260)。

阿拉姆吉爾號(PNS Al AAmgheer,F-260 阿拉姆吉爾號(PNS Al AAmgheer,F-260

2011年1月21日,阿拉姆吉 爾號在訓練作業時艦首不慎衝撞碼頭而受損,使其服役時間延誤,該艦在2011年7月19日正式成軍。麥金尼號移交時尚未進行任何改裝,艦上的防空飛彈系統並未復原;由於巴基斯坦海軍對區域防空能力的需求極為殷切,因此可能會進一步針對購入的佩里級護衛艦進行必要的翻修與升級工程。 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巴基斯坦希望至少能購入八艘左右的佩里級。

西班牙

聖塔瑪莉級護衛艦 聖塔瑪莉級護衛艦

佩里級的第二個外國客戶是西班牙 ,美國在1980年代初期授權西班牙Ferrol造船廠建造六艘,西班牙海軍稱之為聖塔瑪莉級(Stnta Maria class)。聖塔瑪莉級與原版佩里級的主要不同,在於使用被稱為IPN-10“行動資料自動化系統”(Action Data Automation,ADA)的戰鬥系統,以及改採西班牙自製的馬洛卡型(Meroka)近迫武器系統取代美制密集陣系統。前四艘聖塔瑪莉級級採用MK-92 Mod2火控雷達,最後2艘則升級為MK-92 Mod 6。

土耳其

G級護衛艦 G級護衛艦

共10艘,由美國海軍移交給 土耳其,8艘分成2批進行稱為GENESIS(創世紀)的延壽計畫,並在改裝完後改稱為G級護衛艦(G class)。G級護衛艦是全世界服役中的佩里級與其衍生艦種中,改裝與升級程度最為現代化的一款,其中第二批GENESIS計畫艦甚至加裝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級護衛艦類似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及ESSM防空飛彈,與配合升級的火控系統及新型土耳其制聲納。土耳其預計於2013年至2014年再自美國接收即將退役的2艘佩里級護衛艦——哈里伯頓號(USS Halyburton FFG-40)和塔奇號(USS Thach FFG-43)。

墨西哥

柯茲號(USS Curts FFG-38) 柯茲號(USS Curts FFG-38)

共2艘。美國政府預計於201 3年至2014年之間轉移柯茲號(USS Curts FFG-38)和麥克拉斯基號(USS McClusky FFG-41)至墨西哥海軍。

埃及

穆巴拉克級護衛艦 穆巴拉克級護衛艦

共4艘,美國海軍從1996年後 根據盟邦的協助法案陸續移轉給埃及,並改名為“穆巴拉克級”(Mubarak class)。

波蘭

波蘭海軍卡齊米普拉斯基將軍號 波蘭海軍卡齊米普拉斯基將軍號

共2艘,美國海軍轉賣 給波蘭,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交予波蘭海軍。

泰國

倫茲號(USS Rentz FFG-46) 倫茲號(USS Rentz FFG-46)

共2艘。美國政府預 計於2013年至2014年之間轉移倫茲號(USS Rentz FFG-46)和范德格里夫號(USS Vandegrift FFG-48)至泰國海軍。

巴林

RBNS Sabha (FFG-90) RBNS Sabha (FFG-90)

1艘,1996年美 國政府贈予巴林海軍;原為美國海軍的傑克·威廉斯號(USS Jack Williams FFG-24)。

改裝升級

安德伍德號(USS Underwood FFG-36) 安德伍德號(USS Underwood FFG-36)

從安德伍德號(USS Underwood FFG -36)開始,佩里級進行了一些改良:以LAMPS-3反潛直升機系統取代LAMPS-2,為此並延長艦尾使直升機甲板長度增加,以操作LAMPS-3 SH-60直升機,並加裝RAST輔助降落系統,因此安德伍德號也成為第一艘長艦體(long hull)構型的佩里級;加裝SLQ-32(V)2電子戰系統(不具備主動電子反制能力)以及SQR-19拖曳陣列聲納(由於SQR-19生產進度落後,若干佩里級曾暫時使用SQR-18(V)2。不過只有部分佩里級加裝 這些拖曳聲納);在兩側增設穩定鰭,增加艦體穩定性與直升機在惡劣海象起降的能力。

麥金納尼號 USS McInerney (FFG-8)‎ 麥金納尼號 USS McInerney (FFG-8)‎

此外,戰鬥系統進行改良,增加第三具UYK- 7主計算機以支援LAMPS-3較高的資料處理需求,並整合前述的LAMPS-3、SQR-19以及SLQ-32(V)2電戰系統等新裝備。這些改良使排水量增加了450噸,艦體也加長至138m。從泰勒號(USS Taylor FFG-50)起的佩里級的戰鬥系統經過進一步改良,包括加入RVP/ADT雷達影像處理/自動偵測追蹤功能、改良Link-11數據鏈以及LAMPS-3等等。總計有FFG-8,28,29,32,33,36~61等艦曾接受過這些改良, 她們也是佩里級中較晚除役的。至於未經改良、仍操作LAMPS-1反潛直升機的早期短艦身佩里級則率先除役。

FFG-41和FFG-61 FFG-41和FFG-61

在規劃建造最後一艘佩里級護衛艦英 格拉漢號(USS Ingraham FFG-61)時,美國海軍原本打算進行大規模改良,將MK-13發射器移除,原位置改裝四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來裝填標準防空飛彈,此外另外裝置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戰系也經過大幅改良,而這個方案也打算作為日後改良佩里級的參考。不過由於經費縮減,最後英格拉漢號仍維持與原本相同的艦體與武器硬體設計,只針對偵測與作戰系統進行改良。

本級各艦

艦名編號製造廠服/除役日期狀態
美國建造
奧利弗·哈澤·佩里號 (Oliver Hazard Perry) FFG-7 巴斯鋼鐵廠 1977年–1997年 2006年4月21日解體
麥金納尼號 (McInerney) FFG-8 巴斯鋼鐵廠 1979年–2010年 移交巴基斯坦
瓦茲沃思號
(Wadsworth)
FFG-9 托德造船廠 1978年–2002年 移交波蘭
鄧肯號 (Duncan) FFG-10 托德造船廠 1980年–1994年 移交土耳其海軍
克拉克號 (Clark) FFG-11 巴斯鋼鐵廠 1980年–2000年 移交波蘭
喬治·菲利普號
(George Philip)
FFG-12 托德造船廠 1980年–2003年 2004年5月24日解體
摩里森號 (Samuel Eliot Morison) FFG-13 巴斯鋼鐵廠 1980年–2002年 移交土耳其
賽茲號 (Sides) FFG-14 托德造船廠 1981年–2003年 2004年5月24日解體
艾斯托辛號
(Estocin)
FFG-15 巴斯鋼鐵廠 1981年–2003年 移交土耳其
克利夫頓·史伯格號
(Clifton Sprague)
FFG-16 巴斯鋼鐵廠 1981年–1995年 移交土耳其
阿德萊德號 (HMAS Adelaide) FFG-17 托德造船廠 1980年–2008年 2008年除役
坎培拉號 (HMAS Canberra) FFG-18 托德造船廠 1981年–2005年 2005年除役
約翰·摩爾號 (John A. Moore) FFG-19 托德造船廠 1981年–2000年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肯的茲號”(TCG Gediz F 495)
安特里姆號 (Antrim) FFG-20 托德造船廠,西雅圖分部 1981年–1996年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吉雷松號”(TCG Giresun F 491)
佛萊利號 (Flatley) FFG-21 巴斯鋼鐵廠 1981年–1996年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蓋姆利克號”(TCG Gemlik F 492)
法希昂號 (Fahrion) FFG-22 托德造船廠 1982年–1998年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沙姆沙伊赫號”(Sharm El-Sheik F 901)
路易斯·普勒號
(Lewis B. Puller)
FFG-23 托德造船廠 1982年–1998年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托什卡號”(Toushka F 906)
傑克·威廉斯號 (Jack Williams) FFG-24 巴斯鋼鐵廠 1981年–1996年 移交巴林,成為巴林海軍“薩巴號”(Sabha (90))
柯普蘭號 (Copeland) FFG-25 托德造船廠 1982年–1996年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穆巴拉克號”(Mubarak F 911)
蓋勒里號 (Gallery) FFG-26 巴斯鋼鐵廠 1981年–1996年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塔巴號”(Taba F 916)
馬隆·提斯代爾號 (Mahlon S. Tisdale) FFG-27 托德造船廠 1982年–1996年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格克切號”(TCG Gokceada F 494)
布恩號 (Boone) FFG-28 托德造船廠 1982年–2012年 2012年2月23日除役
史蒂芬·格羅夫號 (Stephen W. Groves) FFG-29 巴斯鋼鐵廠 1982年–2012年 2012年2月24日除役
雷德號 (Reid) FFG-30 托德造船廠 1983年–1998年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格里玻魯號”(TCG Gelibolu F 493)
史塔克號 (Stark) FFG-31 托德造船廠 1982年–1999年 2006年6月21日解體
約翰·霍爾號 (John L. Hall) FFG-32 巴斯鋼鐵廠 1982年–2012年 2012年3月9日除役
傑瑞特號 (Jarrett) FFG-33 托德造船廠 1983年–2011年 2015年6月18日解體
奧柏瑞·費齊號 (Aubrey Fitch) FFG-34 巴斯鋼鐵廠 1982年–1997年 2005年5月19日解體
雪梨號 (HMAS Sydney) FFG-35 托德造船廠 1983年– 改番號為FFG-03移交澳大利亞海軍,現役中
安德伍德號 (Underwood) FFG-36 巴斯鋼鐵廠 1983年–2013年 2013年2月15日除役
克羅馬林號 (Crommelin) FFG-37 托德造船廠 1983年–2012年 2012年10月26日除役
柯茲號 (Curts) FFG-38 托德造船廠 1983年–2013年 1998年移交美國海軍後備艦隊,2013年1月25日移交墨西哥海軍
道伊爾號 (Doyle) FFG-39 巴斯鋼鐵廠 1983年–2011年 2011年7月29日除役
哈里伯頓號 (Halyburton) FFG-40 托德造船廠 1983年–2013年 2013年3月22日移交土耳其海軍
麥克拉斯基號
(McClusky)
FFG-41 托德造船廠 1983年–2015年 2002年移交美國海軍後備艦隊,2015年1月9日除役
克拉克林號
(Klakring)
FFG-42 巴斯鋼鐵廠 1983年–2013年 2013年3月22日除役
塔奇號 (Thach) FFG-43 托德造船廠 1984年–2013年 2013年11月1日除役
達爾文號 (HMAS Darwin) FFG-44 托德造船廠 1984年– 改番號為FFG-04移交澳大利亞海軍,現役中
德瓦特號 (De Wert) FFG-45 巴斯鋼鐵廠 1983年–2014年 2014年4月4日除役
倫茲號 (Rentz) FFG-46 托德造船廠 1984年–2014年 2014年5月9日除役
尼可拉斯號 (Nicholas) FFG-47 巴斯鋼鐵廠 1984年–2014年 2014年3月10日除役
范德格里夫號 (Vandegrift) FFG-48 托德造船廠 1984年–2015年 2015年2月19日除役
羅伯·布萊德雷號 (Robert G. Bradley) FFG-49 巴斯鋼鐵廠 1984年–2014年 2014年3月28日除役
泰勒號 (Taylor) FFG-50 巴斯鋼鐵廠 1984年–2015年 2015年5月8日轉售台灣海軍
蓋瑞號 (Gary) FFG-51 托德造船廠 1984年–2015年 2015年7月23日轉售台灣海軍
卡爾號 (Carr) FFG-52 托德造船廠 1985年–2013年 2013年3月13日除役
霍伊斯號 (Hawes) FFG-53 巴斯鋼鐵廠 1985年–2010年 2010年除役後,於費城拆解作為維修備料
福特號 (Ford) FFG-54 托德造船廠 1985年–2013年 2013年10月31日除役
艾爾洛號 (Elrod) FFG-55 巴斯鋼鐵廠 1985年–2015年 2015年1月30日除役
辛普森號 (Simpson) FFG-56 巴斯鋼鐵廠 1985年–2015年 2015年9月29日除役
魯本·詹姆斯號 (Reuben James) FFG-57 托德造船廠 1986年–2013年 2013年7月18日除役
薩繆爾·羅伯茲號 (Samuel B. Roberts) FFG-58 巴斯鋼鐵廠 1986年–2015年 2015年5月22日除役
考夫曼號 (Kauffman) FFG-59 巴斯鋼鐵廠 1987年–2015年 2015年9月18日除役
羅尼·戴維斯號 (Rodney M. Davis) FFG-60 托德造船廠 1987年–2015年 2015年1月23日除役
因格朗號 (Ingraham) FFG-61 托德造船廠 1989年–2014年 2014年11月12日除役
澳大利亞建造
墨爾本號 (HMAS Melbourne) FFG 05 AMECON 1992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紐卡索號 (HMAS Newcastle) FFG 06 AMECON 1993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西班牙建造(聖塔馬利亞級護衛艦)
聖塔馬利亞號 (SPS Santa María) F81 巴贊造船廠 1986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維多利亞號 (SPS Victoria) F82 巴贊造船廠 1987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弩曼西亞號 (SPS Numancia) F83 巴贊造船廠 1989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蕾娜·索菲亞號 (SPS Reina Sofía) F84 巴贊造船廠 1990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納瓦拉號 (SPS Navarra) F85 巴贊造船廠 1994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加那利號 (SPS Canarias) F86 巴贊造船廠 1994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台灣建造(成功級護衛艦)
成功號 (ROCS Cheng Kung) PFG-1101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3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鄭和號 (ROCS Cheng Ho) PFG-1103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4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繼光號 (ROCS Chi Kuang) PFG-1105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5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岳飛號 (ROCS Yueh Fei) PFG-1106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6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子儀號 (ROCS Tzu I) PFG-1107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7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班超號 (ROCS Pan Chao) PFG-1108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7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張騫號 (ROCS Chang Chien) PFG-1109 中國造船高雄廠 1998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田單號 (ROCS Tian Dan) PFG-1110 中國造船高雄廠 2004年–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總體評價

佩里級護衛艦 佩里級護衛艦

在同時期世界上的三千噸級中/低檔 艦艇艦艇中,佩里級的作戰能力堪稱十分齊全,防空有SM-1區域防空飛彈系統、長程對空搜尋雷達,反潛方面可攜帶兩架10噸級SH-60反潛直升機 、偵測距離遠達第三匯聚區的SQR-19拖曳陣列聲納以及魚雷,還配備反艦飛彈,這樣的作戰能力已經足以作為許多小國的主戰艦艇。然而以高強度作戰標準而言,佩里級的反潛與防空能力都不算專精; 更重要的是,佩里級的許多重要系統與結構設計都秉持著次等護航艦艇“能省則省”的原則,許多裝備沒有備援系統,而艦體結構強度與生存設計也打了折扣;因此對其他幾個採用佩里級作為第一線主力艦艇的國外客戶而言,無論是作戰能力、戰場存活性或使用壽命都留下了 一些缺憾。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自由號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自由號

雖然如此,整體而言,佩里級在同 噸位艦艇中堪稱功能齊全,服役期間 的表現也算是十分稱職,算得上美國海軍史上一種出色的經典設計。她的後繼者是多功能瀕海戰鬥艦(LCS),噸位比佩里級稍低,同樣是低成本、大量建造的次等護航艦,不過無論在理念以及基本設計上都截然不同;LCS已經不再是以反潛任務為主的傳統護航艦艇,而是採取攻勢作為、在交戰前線濱海區域附近活動的作戰艦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