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主演:
郝善--胡洪誠
劉小晴--李小萌
郭林--彭波
樂樂--郝詩雪
香妹--王皓
劉自強--曹秋根
郭達凱--韓振華
張麗文--朱亞英
出品人:胡洪誠
監製:顧慶瑞
攝影:黃博賢
製片主任:鄧建仁
美術:吳國政
劇情簡介
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卻在做著不平凡的事。對非親非故的人,他們傾囊相助,卻並不是為出名,也不是為求功德,只是抱著盡本分的心情。
有位修女曾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正所謂,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郝善是一名大學生,是由人資助才能上學的貧困生,也因為這個身份,他注定不能像普通大學生那樣無憂無慮。當初,郝善不負重望考上大學,卻因學費險些放棄,幸虧那位一直捐助他的"艾心"承諾繼續捐助他直到大學畢業。得知這個訊息,一家人欣喜若狂,父母再三叮囑郝善,做人不能忘恩負義,去了省城一定要找到這位捐助者,感謝他多年來的捐助,郝善是帶著家人沉甸甸的願望踏上火車的。課餘,他除了打工外,也一直努力尋找著捐助人,只是事與願違,這個願望至今仍未實現。
郝善原本以為捐助人都是些富足的有錢人,可是在尋找中他發現大部分捐助人只是普通工薪階層,有些人甚至沒有穩定的收入。這令郝善非常不解,他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能捨得把辛苦賺到的錢無償送給陌生人?這個疑問令郝善更加想急切地尋找到"艾心"! 因"艾心"的匯款地址是一所郵局,郝善成了這裡的常客。漸漸地,他與郵局負責匯款的工作人員小李熟識了。小李知道原由後,也答應幫他一起尋找。後來,郝善為了打工尋人兩不誤,特意在郵局附近的一家飯店找到一份兼職。
一天傍晚,郝善正在幫客人點餐,忽然接到小李通知,說"艾心"出現了!郝善丟下選單衝到郵局,卻被告知"艾心"剛剛離開。郝善詢問過郵局旁義務指路的老方後,順著老方所指方向追去。通過小李提供的相貌特徵,郝善找到了那位"艾心"!"艾心"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她對郝善的詢問顯得很茫然,讓郝善跟他一起回家求證。婦人的家在一排平房中間,家中擺設非常簡陋,在最醒目處擺放著一個男人的遺照。婦人姓林,跟丈夫都是退休教師,丈夫離世前一直是由他匯款,所以婦人並不知道有沒有資助郝善,只是拿出一堆匯款單讓郝善尋找。郝善面對一疊整齊的匯款單,沉默地翻找著。雖然最終沒找到自己家的地址,郝善還是誠懇地向林老師致謝,並且恭恭敬敬地在她丈夫遺相前深深鞠了三次躬。
心情有些沉重的郝善回到飯店,又被田老闆一頓訓斥。郝善顯得很後悔,但並不是因為無故曠工,而是因為他忘了問林老師無償捐助陌生人的原因。
回到宿舍,號稱"胖周董"的郭林通知他刁蠻班長劉小晴已經來過三次了,郝善只是應了一聲就爬上了自己的床鋪。
再次收到小李的訊息,郝善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郵局,途中險些撞倒一對母女。得知"艾心"就是那對母女後,郝善很快追上了她們。誰知捐款人竟是那個9歲的女兒,母親只是陪同,而十年前他們一家人還沒有來到這個城市。
回去的路上,郝善無意間發現一個行跡鬼祟的人,那個人似乎在跟蹤一位中年女人。郝善本想一探究竟,卻被對方發現。此人揪著郝善不依不饒,顯得理直氣壯。憨直的郝善正要道歉,突然愣住了--這個人竟是冤家對頭劉小晴!
其實,郝善和劉小晴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劉小晴之所以看郝善不順眼,都是因為郝善來自農村,而且有個戒不掉的"臭豆腐"情節。劉小晴自從領教過一次臭豆腐的威力後,便將郝善列為極度反感對象。郝善曾經嘗試過戒掉這個嗜好,但都以失敗告終…… 劉小晴咄咄逼人,要求郝善發誓絕不將今天的事說出去,郝善只得一一照辦。
好不容易擺脫劉小晴,郝善偷偷回到飯店,不料被田老闆抓個正著。田老闆警告郝善,如果再有一次丟下客人不管的情況發生,郝善就會被開除。
劉小晴剛剛把喬裝改扮的東西收好,母親張麗文就回家了。劉小晴假裝關心,試探地詢問母親為什麼晚歸,卻被張麗文幾句話就敷衍過去。看著若無其事的母親,劉小晴更加疑惑--父母雖然都是工人,但一家三口花銷並不大,可是這些年家裡的生活跟十年前相比基本沒什麼改變,有時連自己一些小要求都無法滿足。為了解開心中迷團,劉小晴特意在發薪日跟蹤母親,雖然知道母親去了郵局,卻因為郝善的出現前功盡棄,並沒查到收款人是誰。
人物介紹
郝善:二十歲,內向倔強,不服輸,心地善良,家境貧寒,受人捐助才走入大學校門,臨行前受母囑託尋找捐助助人。在尋找過程中遇到不同階層、不同個性的人:冷酷的“慈善家”郭達凱、義務指路的老方、飯店的馬老闆、白血病患者樂樂等等,這些人讓郝善重新認識生活,發現了另外一條報恩之路。
劉小晴:二十歲,活潑任性但不失可愛,家中獨女,卻沒享受過獨生女的待遇。因小事與郝善“結仇”,有機會就對他冷嘲熱諷。一直在尋找家中莫名節儉的真正原因,得知父母在捐助貧困學生時,積壓的委屈瞬間爆發。經過母親的勸導、又親臨貧困地區目睹了孩子們的困境,終於理解父母,也加入到獻愛心活動中。
郭林:二十歲,郝善同學兼舍友,家庭環境優越,樂天派,酷愛流行音樂,綽號“郭董”。原本不理解邊打工邊賺錢的郝善,認為他不懂得享受生活。與郝善一同去過貧困山區後,被那份默默傳遞的愛打動,也成為獻愛心隊伍中的一員。
關雲勻:十九歲,劉小晴同學兼好友。溫柔可愛,善解人意。發覺好友對郝善有偏見,一心想化解兩人間矛盾。
郭達凱:五十歲,郭林之父,冷漠的商人,借捐助貧困生為自己的企業宣傳,一度被郝善誤認為是他要找的人。最終在郭林和郝善的帶動下,漸漸轉變成真正的慈善捐助人。
樂樂:二十二歲,患白血病的貧困大學生,性格樂觀,經歷挫折仍能微笑面對。曾依靠撿破爛去捐助貧困學生,是某慈善網站的義工。對郝善影響很大,令他由被動的尋找轉變成積極的幫助他人。
老方:六十五歲左右,子女皆在國外事業有成,退休後為了寂寞迷上古董收藏。偶然間被貧困地區孩子的純真觸動,開始捐助學生,後來還在車站旁做起義務指路的工作。在工作中體現了自身價值,同時收穫了無法言喻的快樂。媒體播放了老方的事跡後,有些人開始找他求捐,老方被迫躲離。
馬老闆:四十五歲左右,606飯店老闆,人稱馬善人,常幫助一些沒錢吃飯的人,飯店常入不敷出,常跟郝善他們講善的大道理。後來將飯店轉讓,自己回鄉下生活。走前眾人才得知馬老闆過去是個為富不仁的暴發戶,被一個所謂朋友騙光所有錢後,發現身邊已眾叛親離,年邁的母親經不住打擊離世。變故後,他重新認識人生,做善事贖罪。
阿弟:郝善在飯店打工的夥伴,年紀輕輕便進入社會,文化不高,有些單純,但又比郝善明白人情世故,憑藉經驗打混。
張麗文:四十五歲,劉小晴之母。工人,賢惠,工作之餘專心操持家務。多年來一直與丈夫用微薄的工資捐助著貧困學生,也因此與女兒劉小晴之間產生矛盾。
劉自強:四十八歲,劉小晴之父。一輩子依靠自己,從不求人。
林老師:六十歲,退休老教師,與剛剛去世的丈夫是共同捐助人。
郝母:郝善之母,四十五歲左右,勤勞善良的農村主婦。
主題闡述
現今,慈善事業似乎成為一種熱門,無論是明星大腕、知名企業家,還是普通百姓,都紛紛出現在各種慈善活動中。各種募捐花樣繁多,有的為了支援災區,有的捐助貧困學生,有的針對醫療,還有些為了公益……一時間,我們發現身邊似乎隨處可見充滿了善心的好心人。可是,這些人真的是因“善”而伸出援助之手嗎?或許,人們懂得了“只要奉獻一份愛心,這世界將充滿愛”的道理;或許,有些人只是為了一己之利;也或許,很多慈善捐助會只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對此,我們並不想妄加評論,只想提出問題——在眾人眼中,“善”,究竟是什麼?怎么樣做才是真正的“善”?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還有人認為人一出生的思維只有本能,並沒有善與惡,一切的善惡好壞都是接觸了外界之後才產生的……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大決賽上,反方觀點“人性本惡”竟意外勝出!一時間,引發了針對人性善惡的爭論。
在這裡,我們不想繼續爭論。因為,即使“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們也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記得有位老婦人在被問到如何理解“善”時,她的回答很耐人尋味:“很難給‘善’下定義,因為善心是沒有限制的。比如,思想是廣闊無垠的,善也是如此。從善心而生和平,而善則是來自智慧,來自恩寵,來自成熟。善也是不喧譁的,是來自靜默的。”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最接近於“道”,“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濁。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本片編者以一名受捐貧困大學生尋找捐助人為主線,藉助在尋找過程中出現的、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生動地展現“善”的不同層次。微塵、假善人、慈善狂人、身患重病的女大學生等人物皆取材於真實生活,劇中事件也多數由真實故事改編。編者在保留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使之更符合電影劇情,更是為了寓教於樂。所以本片雖然教育意義很強、體現的道理很深,卻避免了枯燥生硬的講道理。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一件件發人深省的事,其中也不缺乏趣味性。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些處理只是讓本劇更加精彩、更好看、更適合大眾口味,體現的主題始終非常明確——探討至善,展示“上善若水”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