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修改能力,自一九九三年以來,筆者在作文課上將評改作文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加強評改指導,著重培養他們評析作文的習慣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學生們反映的創作過程中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卻各不相同,同時,也需要及時對每一次的作文和評改進行總結,因此,筆者便要求學生在評改完作文後寫出兩三百字的《作文後記》。
作文中寫的事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其中哪一點最能打動自已?寫作時最感困難的是什麼?當時怎么克服的?評改時最滿意的是什麼?今後應該注意什麼?評改他人作文的收穫有哪些?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老師幫助解決?筆者要學生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在《後記》中回答上述問題。
由於要學生寫的東西都是學生在作文時剛剛體驗過的,因此他們寫起來不僅不以為困難,而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般都能在八至十分鐘內自覺、迅速的完成。後來不用強調,每次作文,在評改後自然附上《後記》,說明學生已經把《後記》當成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內容也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問題,有的是文章內容的補充,有的是作文寫法的評析,有的提出寫作中的問題,請教師幫助解答,……讀這樣的後記,筆者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其中既包含了學生對教師的充分信任,又有學生在創作上認識的提高,更有對創作規律的總結。當我把其中一些挑選出來連同文章一起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時,學生們更是指點議論,情緒活躍。
好處
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感到要求學生寫《作文後記》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促進交流,起到了溝通作用
許多學生通過《後記》把自已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向教師提出;教師也通過《後記》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講評作文也有了切實的依據。如學生龔朴在《父親,我理解你》一文的《後記》中寫道:“在這篇文章中,我覺得結構搭配上有些不理想,在對父親的情感表達中還有些不充分,不能說出心中想說的所有話,當提筆時,我感覺可說的話很多,但就是不知怎么安排處理,寫完後自已都感到很散,前後關係混濁不清。”筆者找來學生,就他所擁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學生後來又重新修改了一次,比原文進步很多,事例更典型,抒情更充分。
總結寫作實踐,有利於提高和再創作
學生郭瑩在《秋》的《後記》中寫道:“我們寫秋天,大多都是先描寫金黃色的谷穗,然後就是金黃的樹葉落下來了……意味單調,不能更深刻的寫出秋天特有的情調。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切身投入到自然中去。葉文玲(初三課文作者,作家——筆者注)也說過,作文要寫真情實感。確實,秋天如果沒有切身的體會是很難寫好的,所以說,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學會體驗生活,感受自然。”她又寫道,“如何寫好景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徵;第二,要有順序寫,否則就顯不出它的美了;第三,動靜結合,無論什麼文章,光寫靜景或光寫動景,都會失於片面;再則,還要注意情景交融。”看,文學源於生活的理論和創作理論學生自已通過《後記》就體會到了,強過教師枯燥的說教百倍。
教師從中也深得收益
雖然學生自已的評語不一定都比教師把握得準確,但《後記》中的思考以及具體性都是教師很難篇篇顧及的,有的《後記》甚至就是思想的火花。有了這樣的評語,教師還要多說什麼呢?筆者就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套話,而是對學生的評語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