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全體被伸展的剛毛,稀無毛。莖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被淡黃色剛毛。葉互生,葉片輪廓披針形或狹卵形,長3-15厘米,寬1-6厘米,羽狀分裂,下部全裂,全裂片披針形和二回羽狀淺裂,上部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最上部粗齒狀羽狀淺裂,頂生裂片通常較大,小裂片先端均漸尖,兩面被淡黃色剛毛,葉脈在背面突起,在表面略凹;下部葉具柄,上部葉無柄。花單生於莖和分枝頂端;花梗長10-15厘米,被淡黃色平展的剛毛。花蕾長圓狀倒卵形,下垂;萼片2,寬橢圓形,長1-1.8厘米,綠色,外面被剛毛;花瓣4片或重瓣,圓形、橫向寬橢圓形或寬倒卵形,長2.5-4.5厘米,全緣,稀圓齒狀或頂端缺刻狀,血紅色,基部通常具深紫色斑點;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約8毫米,深紫紅色,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黃色;子房倒卵形,長7-10毫米,無毛,柱頭5-18,輻射狀,連合成扁平、邊緣圓齒狀的盤狀體。蒴果寬倒卵形,長1-2.2厘米,無毛,具不明顯的肋。種子多數,腎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果期3-8月。地理分布
原產歐洲,現世界各地常見栽培,為觀賞植物。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種,一般情況下,春播在3~4月,花期6~7月;秋播在9~11月,花期為次年的5~6月。若為了收集種子,最好採取秋播的方式。土壤整理要細,做畦澆透水,然後撒播或條播。由於虞美人的種子細小,因此播種時,土壤要整平、打細,撒播後不必覆土,也可薄薄地蓋上一層細沙土。覆土厚度已看不見種子為宜(0.2—0.3cm)。在華北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幼苗難以越冬,因此多採用初冬“小雪”時直播,這樣可使其在春季儘早萌發生長。栽培管理
喜歡光照充足和通風良好的地方;耐寒,不耐濕、熱,不宜在過肥的土壤上栽植,不宜重茬種植。不宜在低洼、潮濕,水肥大,光線差的地方育苗和栽植;否者生長不良,還易出病害。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沙壤土最好,行距20厘米,播後用地膜覆蓋,或於早春地表剛解凍時播種,出苗後逐步揭去地膜。虞美人通常作為二年生栽培。當幼苗有5~6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株行距一般為30cm×30cm。佛蘭德斯紅罌粟不耐移植,因此最好園地直播。幼苗生長期,澆水不能過多,但需保持濕潤。花前追施2~3次稀薄液肥,但施肥不可過多,否則易發生病蟲害。發現病株,要及時進行治,並注意田間衛生。勿使圃地濕熱或通風不暢。忌連作。若及剪去開過花的枯梗,可以延長花期,並使花大而美麗。種子成熟一致,因此可以一次採收。[2]藥用價值
花和全株入藥,含多種生物鹼,有鎮咳、止瀉、鎮痛、鎮靜等功效;種子含油40%以上。園藝置景
嬌艷動人,加之花瓣質薄如綾,光潔似綢,是優良的觀賞花品種,常作布置花壇,盆花或切花用。文化內涵
一戰停戰紀念日(remembranceDay或ArmisticeDay)是為了紀念1918年11月11日簽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在此紀念日期間,人們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來緬懷那些為了保衛祖國而戰死的軍人。在那些無名戰士墓地前,人們會獻上鮮花來表達對這些無名戰士的敬意。他們為了今天的人們能安享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11月11日的前後,人們都會在胸前佩帶一朵小紅罌粟花(佛蘭德斯紅罌粟)來緬懷戰爭期間的豐功偉績和告誡子孫後代今天和平來自不易。佩帶小朵紅罌粟花的歷史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英國的北部和比利時的西南部有個重要軍事領地——佛蘭德斯,它是十分關鍵的防線,沿英吉利海峽一帶,一直抵達瑞士邊境,連一絲縫隙也沒有。在那裡為了抵抗德軍的攻擊,好幾次的生死流血之戰都發生在佛蘭德斯。在佛蘭德斯的戰區地帶,有無數個無名戰士為了保衛祖國而獻出了生命,從而埋在了佛蘭德斯的原野之下。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一大片的紅罌粟花到處盛開從而覆蓋了整個無名戰士的墓地。
在1915年的10月8日,加拿大的醫生約翰·麥克雷(JohnMcCrae)在親眼目睹了殘忍的戰爭剝奪這么多戰士的生命,他寫下詩歌《在佛蘭德斯戰場》用於紀念為保衛祖國而獻身的戰士,從而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戰爭,保衛家園,他的詩歌也蘊含著作者反對戰爭,和嚮往和平的精神和理念。
在約翰·麥克雷詩歌的激勵下,美國的MoinaMichael開始佩帶罌粟花來紀念戰死的戰士,她還出售罌粟花,把所得錢用於幫助那些傷殘的退伍老兵。
在1920年法國婦女E.Guérin出售手工制的罌粟花集資用於幫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兒童孤兒。不久,Field-MarshallEarlHaig,前英國司令官鼓勵用出售紙罌粟花來資助退伍軍人。就這樣,這個傳統節日沿襲到加拿大,繼而美國。
二戰五十周年紀念日1992年10月25日,英國首相約翰·梅傑雙手顫抖地把一朵朵紅罌粟、設計成子彈與迸射的鮮血圖案的小紅花,別到幾十位年逾古稀、在阿拉曼戰役中失去丈夫的老嫗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