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處。其人物造型上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 427 窟的隋代菩薩像。
佛教在隋唐達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風遍及全國。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現存的遺蹟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唐代的佛教造像繼南北朝和隋代之後,已逐漸擺脫了外來樣式的影響,走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而且已經走出了早期的古樸風格,進入完美的成熟期,並在題材意義上以反映人間的現實生活為主,
唐代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的石窟,首推敦煌。可惜的是很多地區的石窟雕塑在舊社會被盜劫幾近掠空,現都被收藏在歐美各大博物館。如陝西境內的唐代石窟。有太原附近的天龍山石窟,現在僅存14窟。從其中一件跌坐菩薩殘體來看,中國古代雕塑家已精確的掌握了人體比例及結構,衣褶、飾物的寫實雕鑿能力也十分高超。
(摘自 雕塑線上)
相關詞條
-
佛教雕塑的起源
佛教藝術的興起,正值印度與波斯、希臘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時代。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詔令鑿窟建塔。桑奇大塔的塔門雕刻、優美的藥義女、野鹿苑的獅子柱頭、帕魯德...
簡介 佛教雕塑的起源 中國的佛教雕塑 -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建築、雕塑、繪畫、文學與音樂等藝術作品。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徵意義還未發展成複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
無佛像時代(前5世紀至前1世紀) 佛教音樂 佛像時代(1世紀至近代) -
中國的佛教雕塑與繪畫
《中國的佛教雕塑與繪畫》,作者是馬利懷 ,是由河南教育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的圖書。
內容提要 目錄 -
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文化。雕塑是許多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通常是人們用各種可塑材料,創造出具有一...
雕塑文化簡介 雕塑文化分類 製作方法 製作雕塑工具 中國雕塑文化 -
動態雕塑
動態雕塑是將雕塑與動態結合併導入“時間”要素的雕塑。
簡介 發展歷程 所體現的特徵 人機界面研究進展 相關評論 -
雕塑
雕塑,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薛宣林定性)。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
簡介 產生和發展 種類 類型 形式 -
王愛君[佛教學者、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
王愛君,別號愛君居士。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學者、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上世紀九十年代,王愛君居士創立君友會,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精神,團結四眾同...
成就 藝術 設計 文獻 -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在歷史上,漢傳佛教同時受到北傳佛教與南傳...
起始過程 分類 發展過程 唐密回傳 北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