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偽經情況
疑偽經這個名稱是“疑經”和“偽經”的合稱,傳統上用來指稱中國人自行撰造的佛教經、律、論等。現存藏內的《出三藏記集》、《法經錄》、《仁壽錄》、《靜泰錄》、《大唐內典錄》、《大周勘定眾經目錄》、《開元釋教錄》等均有專門著錄疑偽經的條目,其中,以《開元釋教錄》為代表的經錄將有疑問的經典歸入“疑惑待詳錄”,而將肯定為中國人所撰的經典歸入“偽妄亂真錄”,故合而稱之為“疑偽經”(這種分類最早可追溯到僧祐《出三藏記集》,而定型於《開元錄》)。在明清以前,由於佛教中國化已經基本完成,故民間多有將“佛經”甚至“佛教”與其他的宗教或宗教經典相混淆者,所以亦有佛教高僧稱呼一些新興宗教的經典為“偽經”,如羅教的《五部六冊》等,但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經典並非是佛教的疑偽經。
需要說明的是,疑偽經的撰述並非是在中國所特有的,日本、朝鮮、中亞亦均有,甚至更有在敦煌發現將中國疑偽經進行翻譯“返銷”外國之事,如粟特文的《天地八陽神咒經》等。
現存最早的疑偽經目錄為道安的《安公疑經錄》,收入僧祐《出三藏記集》中,共列出26種,其後每部目錄均有增加,可見隨時代的累增。但由於這些經典並沒有收入藏內,故大多亡佚。現存大量疑偽經為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疑惑部”即收入不少,此外,方廣昌主編之《藏外佛教文獻》也對這些經典不斷進行整理。日本所發現的古寫經中也有多種中國撰述的疑偽經,可參見《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