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廣東省惠來縣佛光寺]

佛光寺[廣東省惠來縣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揭陽惠來縣黃光山城西北方向 ,距縣城17.3公里,地處溪西鎮魯陽村村與曲溪之間的群山中。原名“黃藤崗”,曾稱“黃亭崗”,後改名“黃光山”。清宣統三年(1 9 1 1)桂月(農曆八月) 碑刻為“黃光山”,故名。

概況

相傳唐代高僧大顛曾雲遊至此,瀏覽南山風光,鑑別靈脈。山前左右有兩條大坑,溪水繞其下綿十里,狀如兩條巨龍成雙成對。龜山與蛇山墊伏於西澗之側,大、小獅山與象山列布於東澗之東畔。山崗間有“臥虎石”。相傳古時澆水“虎形”即現。山下有“打鼓潭”,潭水碧澄深邃,光靈如礁,終年不竭。在青山綠水的清幽里,有碧水池,相傳七仙女曾下凡至此沐 浴,故有“仙女瑤池”之稱,留有“仙浴盆”之古蹟。又相傳八仙的呂洞賓也曾經駕馭五彩祥雲至此,欣賞風光美景,遺留有呂仙翁的足跡,稱“仙腳跡”。登黃光山巔峰眺望,可睽見惠(來)、陸(豐)、潮(陽)、普(寧)、揭(陽)五縣田疇連綿;遠眺南海波瀾壯闊,海水連天,海天一色。

歷史

佛光寺的前身玄德古寺,據史書記載:南宋寧宗二十五年(1219),山東蔡氏遷徙來到黃光山下,為懷念北極玄天上帝之德,於南宋寶祐元年(1253),在黃藤崗山腰,在唐代高僧大顛雲遊足跡之處,創建一座寺廟,寺名稱“玄德古寺”,祀北極玄天上帝。草創之初,寺廟簡陋,明、清兩代曾多次維修,逐漸完善。原寺坐北向南,背依南山,面臨深谷。寺前有兩層6米水高的壘砌石壁:廟宇莊嚴,正面飛檐凌空,寺內雕樑畫棟,前後殿奉祀釋迦牟尼佛祖與彌勒佛,兩側為前後兩列廂房。寺院內構建精緻,香火旺盛。信徒遍及潮陽、海豐(今潮陽、惠來、普寧和海豐、陸豐)與海內外各地。

寺內有明代銅錢,有皇封聖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場地,為清代惠邑武舉人練武之場所。土地革命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玄德古寺還曾作為中共地下活動根據地。但自清末開始,由於戰亂與歷次政治運動的影響,玄德古寺長期失管失修,破陋不堪。

20世紀80年代,由居士陳糧存、黃乃城等籌資進行擴建與全面修復。寺分前后座,前座為山門與前廳,並有左右房;后座為正殿。正殿兩旁建有鐘樓和鼓樓,樓外有雙層包廂。全寺建築面積擴至1500平方米。寺前有廣闊的前埕,前臨陡城,在6米高的石砌護壁上,銹有“黃光山”三個大字,1985年2月8日,惠來縣人民政府(惠府第l 0號文)公布為第三批歷史名跡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0年被汕頭市宗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2年傳正方丈從緬甸塑造、迎來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大理石雕像(也稱“緬甸漢玉釋迦牟尼尊像")供奉於前埕。1988年惠來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有僧尼8人。

1992年,惠來人民政府把黃光山玄德古寺列為宗教旅遊勝地,同年,特地聘請惠來縣籍韶關南華禪寺大法師釋傳正,兼任黃光山玄德古寺住持。在國家宗教政策落實,特別是傳正大和尚出任佛光寺主持後,730餘年歷史的佛光寺迎來了自建寺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

傳正大和尚籌辦擴建寺院工程。參照全國著名寺院,請專家設計,把寺院的範圍擴大至720多畝。按照佛教廟宇的構建實施,擬構建大雄寶毀,天王殿、地藏王殿、觀音閣、齋堂,以及鐘樓等殿堂、廟宇建築物,並修築高坡上山道路,直達寺院,建造停車場。各殿堂、廟宇及其配套設施,已初具規模。

1992年初,寺後主山夜間放出佛光,經傳正大和尚提議,山上應端,可立大佛,普照萬民。深圳袁文錦居士上山禮拜,歡喜讚嘆,稱為稀有,遂捐資,籌劃在黃光山巔安置一尊大佛立像。經過數月的選料與台基地質探測,於當年秋舉行奠基典禮。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釋雲峰蒞臨黃光山,參加奠基典禮,並登上山巔,吟詩云:“佛光山上菩提栽,分得曹溪滴水來,不得風幡心已動,為傳正法築高台。”歷經3年的施工,豎立大佛像的工程全面竣工,於1997年11月12日舉行大佛落成典禮。經釋傳正法師倡議,落成的佛像尊稱為“佛光大佛”。佛光大佛的蓮花座高2.08米,大佛身高21.34米,總重量為3200噸,造價300多萬元。佛像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廣東佛像之最,譽稱為“粵東第一佛”。由此,黃光山玄德古寺,便改名為“黃光山佛光寺”,象徵寺宇佛光永放萬丈光芒,成為粵東之“小南華寺”佛光普照惠、陸、潮、普、揭各縣眾生,凝聚萬民從善積德,構建和諧會,安撫世界。

現狀

2004年佛光寺被省民族宗教委員會評為“廣東省委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10月,應惠來縣佛教協會和寺內僧眾的誠邀,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正式擔任佛光寺主持。

目前寺院各建築的建設、文物的保護、自然景觀的恢復仍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之中。這正是:“黃光山上佛光寺,精心設計建群院:圓滿開光弘佛法,構建和諧新天地。”具有730多年歷史的佛光寺將在新的時代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