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樾

俞樾(1821 ——1907),字陰甫,號曲圓。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幼有夙慧,後因為在複試詩中有“落花春仍在”之句,被曾國藩所賞識,遂官翰林院編修,後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以“試題割裂、出題不謹”彈劾罷職。博物閎覽,著稱輦下,專以著書自娛。曾國藩對他有“閎才不薦,徒竊高位”之嘆。俞氏曾先後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德清清溪、歸安龍湖等書院,在杭州詁經精舍主講更是長達三十一年,《清史稿》記載其“課士一依阮元成法,游其門者,若戴望、黃以周、朱一新、施補華、王詒壽、馮一梅、吳慶坻、吳承志、袁昶等,鹹有聲於時。”

俞樾(1821 ——1907),字陰甫,號曲圓。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幼有夙慧,後因為在複試詩中有“落花春仍在”之句,被曾國藩所賞識,遂官翰林院編修,後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以“試題割裂、出題不謹”彈劾罷職。博物閎覽,著稱輦下,專以著書自娛。曾國藩對他有“閎才不薦,徒竊高位”之嘆。俞氏曾先後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德清清溪、歸安龍湖等書院,在杭州詁經精舍主講更是長達三十一年,《清史稿》記載其“課士一依阮元成法,游其門者,若戴望、黃以周、朱一新、施補華、王詒壽、馮一梅、吳慶坻、吳承志、袁昶等,鹹有聲於時。”
俞樾總辦浙江書局時,建議江、浙、揚、鄂四書局分刻《二十四史》,又在浙江書局精刻子書二十二種,海內稱為善本。俞樾生平性雅,不好聲色,晚年更是臥起有節,保真持滿,因此足跡雖不出江浙,而聲名揚溢海內外,遠道投贈,藉申景慕。
俞樾早先受學於長洲陳奐,後學於宋翔鳳。其後得聞武進莊氏之學說,因此治經頗為偏重《公羊》。不專守一家之言。三十八歲才讀高郵王氏書,此後即以王氏治學方法為宗,以經、子、國小方面成就較大。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中認為俞樾“然為學固無常師,左右採獲,深疾守家法,違實錄者。惟好改經家,末年稍自敕,成《經說》十六卷,比前異矣。”
俞樾是晚清的重要學者,博通典籍,紹述高郵王氏之文風,秉承了徽派樸學一貫的治學方針與理念,集合校勘的成果,在治群經、諸子平議以及國小各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俞樾自稱:“嘗以為治經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讀、審字義、通古今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為尤要。”(《群經平議·序》)其所撰各書,大都遵循這個法則。他仿《經義述聞》而作《群經平議》,仿《經傳釋詞》,小變其例、略加推衍而作《古書疑義舉例補》則頗有特色,很值得學術界推崇,幾經續補。先是劉師培作《古書疑義舉例補》,稱俞氏舉例“發古今未有之奇”,其後,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皆有補、續之作。張舜徽說:“至其融貫郡籍,發蒙百代,足以梯梁來學,懸之日月而不刊者,則如《古書疑義舉例》一書,實千古之奇作,發凡起例,袪惑釋疑,裨益士林為最大,其可貴重,自在群經、諸子平議之上也。”(《清人文集別錄》卷十七)
俞樾生平所著共五百餘卷,匯刻為《春在堂全書》(或稱《春在堂叢書》)。除《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本議》五十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外,其《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圓俞樓雜纂》共百卷,並頗資考證。其餘見自著全書錄要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