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簡介
余戈,綠洲戶外合伙人,綠洲戶外金牌認證領隊。
余戈領隊風格嚴謹務實,認真負責,具有優秀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強烈的風險管控意識。同時,他以幽默、詼諧、寬容、含蓄的性格特徵贏得了廣大綠洲會員的信賴與讚譽。
2010年6月24~27日 重裝太白山南北大穿越!
2011年5月20日-6月14日 騎行川藏線【成都-拉薩】
2011年8月19-9月1日 大美中國北疆喀納斯禾木白哈巴!
2011年7月16-18日 庫不齊沙漠夜穿活動!
2011年7月20-31日 大美中國甘南藏族自治區深度旅行!
2011年10月10-28日 大美中國之-南疆-青海-甘南-四川 自駕之旅!
攝影師余戈
余戈,男,攝影
余戈 著名攝影師
出生1982年,湖北人.
2004年創辦A +影像
2007年創辦余戈攝影
2007年POCO十佳新銳攝影師
2008年第四十七屆國際小姐指
定攝影師
2009年第三屆全國青少年藝術
節指定攝影師
2009年湖北生活台96.6指定攝
影師
2009年接受第一生活 湖北音樂
台湖北衛視專訪
2009年進入北京曦烽社
2010年楚楚化妝學校攝影講師
2010年楚天交通音樂台指定攝
影師
2010年武漢房產形象代言人指
定攝影師
2010年加入中國藝術家攝影
協會
2011年創辦余氏印象
余戈戰史作家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幹事。1994年調入解放軍出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發表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餘篇。2000年起,業餘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
余戈:研究松山戰役第一人
《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餘戈近日出版了講述松山戰役的著作《1944:松山戰役筆記》。松山戰役是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中國遠征軍10次攻打松山,最終全殲死守松山的日軍。
余戈拋棄傳統史學的宏大敘事,以“微觀戰史”的方式,展現了松山戰役中日雙方真實攻防一百天的全過程。新書面市幾天后,他的信箱里意外地收到了素不相識的錢文忠教授發來的郵件,稱此書“非僅還歷史公正而已,實乃民族歷史認識心理健全之標誌,可愧殺某些歷史學家也”。
1944:松山戰役筆記
內容簡介
《1944:松山戰役筆記》講述了:讀了這部書,你才會了解,人,可能瘋狂到何種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種程度。你可以說,這部書填補了後人對這段歷史認知的空白。你還可以說,這將是一部一上架就會獲得戰史類模範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麼都不說。在一個殘陽如血的黃昏,你走到屋角的某處,坐下來,靜靜地翻開它,然後,開始讀吧。
媒體推薦
松山戰役,可能是在中國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有名的戰役。松山戰役(包括密支那、騰衝戰役)是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
當時參戰的官兵們,雖然對抗戰的最終勝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軍如此瘋狂地頑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勝利那一天的到來。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這一代人,殺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許中國才能熬到勝利那一天!
——余戈
余戈寫的這本書,有兩個突破,或稱兩個“正視”:其一,正視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正面表現;其二,正視侵華日軍在軍事行動上的嚴密作風。這是歷史的態度。
(本書)從軍事的、戰役的、戰術的乃至從具體的戰鬥過程、具體的戰鬥細節切入去研究戰爭史。詳實、真切、細緻、可感,有具體日期、具體人物、具體地點、具體景象、具體過程,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聞到硝煙,如聽到槍聲炮聲,如見到怒江滔滔翻滾的濁浪,和對岸高崖上日軍碉堡黑洞洞的槍眼。
——朱增泉(中將)
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1944:松山戰役筆記》像一塊厚厚的板磚朝我劈面拍來時,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質量和沉重,也讓我長長地吐出了一口鳥氣:總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後,看到了一部中國人自己寫出的、放在世界戰史文學櫥窗里毫無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這種以讀戰史為己任的讀者,也很少讀過如此這般字裡行間都瀰漫著濃烈的血腥、燒焦的皮肉、滾燙的彈殼和刺鼻的硝煙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閉上眼睛,都能馬上想像出那片寂靜的戰場下,被太多的鮮血浸泡過的鋼鐵和銅的腥氣以及暗紅色的泥土!
——喬良(空軍少將)
編輯推薦
《1944:松山戰役筆記》:讀了這部書,你才會了解,人,可能瘋狂到何種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種程度。你可以說,這部書填補了後人對這段歷史認知的空白。你還可以說,這將是一部一上架就會獲得戰史類模範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麼都不說。在一個殘陽如血的黃昏.你走到屋角的某處,坐下來,靜靜地翻開它,然後,開始讀吧。
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三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它們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衝和緬北的密支那。這三個地方都是中國人打下來的。
——余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