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地震基準台

佘山地震台位於上海市西南松江區佘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西佘山南麓,地磁觀測室位於山頂東側。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地震基準台,台站代碼:SSE,台站編碼:31001,所在位置:上海市松江區佘山鎮西佘山,台站類別:地震Ⅰ類基準台,地磁Ⅰ類基準台 ,地形變基本台,隸屬關係:直屬上海市地震局管理.

一、佘山地震基準台概況
台站名稱: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地震基準台
台站代碼:SSE
台站編碼:31001
所在位置:上海市松江區佘山鎮西佘山
台站類別:地震Ⅰ類基準台
地磁Ⅰ類基準台
地形變基本台
隸屬關係:直屬上海市地震局管理
(一)自然地理環境
佘山地震台位於上海市西南松江區佘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西佘山南麓,地磁觀測室位於山頂東側。佘山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最高氣溫約39℃,最低氣溫約-5℃,年平均降雨量約1300mm,氣壓變化範圍990~1040bar,平均相對濕度約70%。
(二)地震地質背景
佘山地震台位於青浦-龍華斷裂和楓涇-川沙斷裂夾持的天馬山火山岩構造盆地中央,北東東向,盆地主體為古松-松江-泗涇北東東向重力低占據,顯示為狹長的重力負異常,航磁則在低緩的正異常背景上出現串珠狀排列的突起。該盆地是晚侏羅世至晚白堊世長期繼承性發育的箕狀構造盆地,地層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趨新,以安山岩、安山玢岩為主,向東南變為熔結凝灰岩、流紋岩為主(黃尖組J3h),再變為以凝灰岩為主,至晚白堊世的紫紅色砂泥岩夾石膏(松江組K2S)等。盆地北側為青浦-龍華斷裂,走向北70-80°東,最晚活動時代為早更新世。南側楓涇-川沙斷裂走向北60~70°東,傾向北西為主,傾角75°,最晚活動時代為中更新世,兩者皆隱伏於200~300m的第四紀覆蓋層之下。盆地中部構造平穩,僅於天馬山頂見北60°東的張性—張扭性正斷裂,長度有限。
(三)台站歷史沿革
佘山地震台前身為上海徐家匯觀象台(Observatoire de zi-ka-wei)。1872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因長江口船泊航行需要,在徐家匯建立了天文與氣象觀測台,1874年 4月開始地磁觀測,1904年1月22日增設地震觀測。隨著城市發展導致觀測環境的惡化,地磁觀測遂於1908年遷至江蘇崑山縣東南之陸家浜,改稱陸家浜驗磁台。1933年又遷至松江縣(現上海市松江區)佘山山頂,建立佘山地磁台。1950年12月,徐家匯地震台和佘山地磁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交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1952年4月,因觀測環境之由,徐家匯地震台亦遷至佘山山頂,與天文台、地磁台合併,命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觀象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後,由地震、地磁觀測項目組成第四研究室,業務上由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行政上委託上海天文台代管,對外稱佘山地震台。1962年和1972年,佘山地震台曾二度併入上海天文台。1970年,佘山地震台增設地形變觀測項目。1979年,佘山地震台劃歸上海市地震辦公室領導。同年,在西佘山南麓征地建辦公樓、住宅及其它配套設施,地震和地形變觀測遷至山下人防山洞,形成目前的格局。
(四)供電狀況
佘山地震台供電狀況良好,為確保儀器設備用電需要,架設有供電局和部隊兩路專用供電線,雙變壓器熱備份,低壓自動切換,切換時間為4秒。配電房面積為35m2,2002年改造後,變壓器容量增至240KW。如遇不測,還可從佘山天文台應急供電。數位化儀器由UPS電源供電,功率8KW,一般可持續供電4小時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