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上海越劇志》記載,明代劇作家心一山人蒐集何文秀的故事,改編成傳奇劇《何文秀玉釵記》。據此推斷,明中葉時何文秀傳說已經成形。何文秀傳說流傳於海寧一帶,故事發生地在海寧境內,至今尚有部分遺蹟。何文秀傳說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特徵,故事曲折動人、善惡分明,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在海寧民間流傳歷史悠久,並被戲劇藝術形式改編移植,影響深遠。何文秀傳說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經一代代民間藝人的演繹,融入了海寧地方的民俗風情,具有民俗學的研究價值。通過對何文秀傳說故事的變異性和傳承過程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民俗民間文化中的變異現象,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對與何文秀傳說有關的部分遺蹟的發掘,可以豐富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
歷史淵源
何文秀傳說流傳於海寧一帶,故事發生地在海寧境內,至今尚有部分遺蹟。據《上海越劇志》記載,明代劇作家心一山人蒐集何文秀的故事,改編成傳奇劇《何文秀玉釵記》。劇情為窮書生何文秀與富家女王瓊珍相愛,出奔海寧,何文秀被土豪陷害入獄,王瓊珍剪髮毀容,誓不再嫁,歷經困苦,二人終得重聚。據此推斷,明中葉時何文秀傳說已經成形。六百餘年來,何文秀傳說在民間講述中被不斷演繹,產生了不同的版本。海寧袁花、丁橋、鹽官等地的長者,都能講述關於何文秀的故事。20世紀後,何文秀傳說被改編為多個越劇劇本。越劇《何文秀》為尹派名劇,久演不衰,在越劇界享有盛譽。
基本內容
秀才何文秀流落異鄉,靠賣字畫養家。有財有勢的張堂好色,決意要將文秀之妻王瓊珍弄到手。張堂殺丫環臘梅,再嫁禍於文秀。文秀被發往充軍,張堂逼官差王鼎在押送途中幹掉文秀。王鼎深信文秀無辜,收留文秀之餘還收他為義子。鼎宣告文秀已死,張堂與瓊珍信之。張堂向瓊珍求婚,瓊珍假意應承。新婚之夜,瓊珍刺殺張堂不果,被張堂鎖進柴房,張堂更直認臘梅為自己所殺。臘梅之妹冬梅在旁聽見,乃帶瓊珍逃入蓮峰庵。文秀聽聞瓊珍自願嫁與張堂,遂發奮圖強,化名考科舉,高中狀元,被任為巡案,負責重審各地冤案。文秀喬裝到蓮峰庵,方知瓊珍堅貞不屈。文秀翌日升堂,瓊珍與冬梅指控張堂,文秀揭露自己身份,將張堂定罪,並與瓊珍團聚。
基本特徵
何文秀傳說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特徵,故事曲折動人、善惡分明,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在海寧民間流傳歷史悠久,並被戲劇藝術形式改編移植,影響深遠。該傳說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反映了人民大眾懲惡揚善的鮮明立場和祈盼幸福美滿生活的善良願望,具有鮮明的人民性與進步性。
主要價值
何文秀傳說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經一代代民間藝人的演繹,融入了海寧地方的民俗風情,具有民俗學的研究價值。通過對何文秀傳說故事的變異性和傳承過程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民俗民間文化中的變異現象,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對與何文秀傳說有關的部分遺蹟的發掘,可以豐富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
瀕危狀況
對何文秀傳說故事的進一步蒐集與挖掘,還能為專業演出團體提供有價值的創作素材。目前,與何文秀傳說相關的歷史遺蹟正在逐步消失,急需保護。
保護措施
近年來,海寧市民間文藝工作者通過廣泛調查,深入採訪,已蒐集到何文秀傳說故事二十多則,經過篩選,陸續在《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嘉興市故事卷》、《山海經》、《嘉興風情民俗》等書籍雜誌上刊發七篇。何文秀故事傳播中所產生的變異現象也引起了民間文學研究者的關注,並對此進行了理論性探討。在2008年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又有新的發現,蒐集到了《何文秀南寺橋脫險記》、《杏花村裡的傳說》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