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何家村共有580戶,1850人口,耕地2400畝,蝦池3000畝,灘涂2000畝。該村立足資源優勢,帶領民眾艱苦創業,走出了一條依靠縊蟶養殖帶領民眾致富的路子。2002年,全村發展縊蟶養殖面積2000畝,養殖戶500戶,水產品產量100餘萬公斤,村集體養殖收入達200多萬元,占總收入的30%,被煙臺市政府授予“縊蟶養殖第一村”的稱號。
經濟發展
一、圍繞海上開發做文章,建設漁業經濟強村
何家村是海陽市沿海漁業生產大村,為充分發揮海上資源豐富這一優勢,村里圍繞海上開發做文章。一是提高養殖業的科技含量,帶領民眾按照“大改小,淺改深,內循環,加充氧”的泰國模式先後對原1800畝蝦池進行了高標準改造,對改造後的蝦池進行對蝦、縊蟶立體混養,並聘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煙臺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進行指導,提高了養殖效益。二是探索新的養殖經營形式,何家村海灘泥質好,適宜縊蟶養殖,為引導扶持好這一產業,村里探索出了股份制養縊蟶的新形式,將本村2000畝海灘實行股份制形式經營,集體以灘涂入股,民眾投資入股,縊蟶收穫後再按比例分紅,全村85%以上的村民都入了股,每股一年可獲2000至4000元的紅利,使資源、資金、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引導民眾闖市場,村里成立了海鮮販運協會,充分發揮能人帶動作用,以大帶小,以多帶少,全村發展從事海鮮販運的戶達40多戶,販運觸角遍及煙臺、青島、濟南、北京、西安等地。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村里拿出500畝蝦池無償提供給海南省海洋資源有限公司進行對蝦精養試驗,並配套電、路,以資源引資金,以資源換技術,該公司投資380萬元,獨資建起了對蝦育苗廠、養殖試驗場,主要從事對蝦育苗、餌料加工及對蝦高產精養試驗,對蝦育苗廠已出產蝦苗8000萬尾,創利50多萬元,拉動了全村乃至全鎮灘涂養殖業的發展。全村發展縊蟶養殖面積2000畝,對蝦養殖面積3000畝,養殖戶500戶,水產品年產量100萬公斤,村集體年養殖收入達200萬元,占總收入的30%,被煙臺市政府授予“縊蟶養殖第一村”稱號。
二、發展特種養殖,探索民眾增收新路
在抓好海上生產的同時,該村多策並舉,積極鼓勵民眾發展特種養殖業,堅持海陸並舉,兩條腿走路。一是解放思想,轉變民眾觀念。針對中國入世後,傳統農業種植增產不增收的實際,該村積極引導民眾轉變觀念,發展高效農業,村里先後組織了部分村幹部、民眾代表外出泰安、萊蕪、河北和本市留格等地參觀,學習外地養殖狐狸的先進經驗,通過參觀,開闊了民眾的視野,堅定了發展養殖狐狸的信心。在此基礎上,村里根據外出參觀詢問有關專家和本村養殖戶提供的數字,統一編制了明白紙發放到戶,把投入和產出情況列清楚,讓民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二是實施科技養狐。村里先後聘請萊陽農學院和市、鎮獸醫站的專家教授到村里講課,就狐狸養殖方面進行技術講解,傳授先進的養殖經驗,為養殖戶解決具體困難,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三是制定優惠政策。為鼓勵民眾發展特種養殖業,村里又在村北統一規劃了占地50畝的狐狸養殖小區,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凡入小區發展養殖狐狸的三年內不收土地占用費,村集體出資通水、電、路,養殖戶在水、電等方面的費用按最低標準收取,由於服務到位,政策優惠,新入區發展的個體養殖戶達到20餘戶,存養狐狸2000餘只。在該村的帶動下,周邊已有南島、中島、北島、三里莊、桃林、魯島、田村、庶村等12個村民眾計160餘戶開始嘗試養殖狐狸,成為全鎮一個新興的產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6年,建立村國小。1993年,投資30萬元,重新規劃和擴建了占地600平方米的新校舍,並進行硬化、綠化。2000年,購置科技教學設施器材等,其中計算機12部。2002年,教師17人,在校學生200人,成為煙臺市達標學校,村委被海陽市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120人。 何家村業餘劇團,創建於建國前。建國後,請進教師,提高技藝,每逢春節為民眾宣傳演出,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村重視科技教育,通過聘請和外出聽專家講課、訂閱科技書刊等方式,指導本村科學養殖、科學捕撈、科學種田,被市政府授予科普村稱號。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以趕小海、當長工、打短工為生,吃不飽,穿不暖。1964年起,吳錫溫、何殿祿任黨支部書記期間,先後從丹東購進3隻風船,從事海上捕撈和運輸,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提高。1964年以前,常年人均糧食為180公斤,全村收入14.5萬元。1975年,人均糧食280公斤,全村收入2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有運輸車輛16輛,手扶拖拉機200部,機車300輛,彩電500台,冰櫃400台,洗衣機100台,VCD200台,程控電話機460部。 集體福利1976年,辦起了合作醫療站,方便了村民。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福利不斷提高。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免費為村民放電影。1982年,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8年,村委投資10萬元,改造供電線路,同時建起84平方米高標準變電室。1990年9月,投資13萬元,安裝閉路電視。1991年,投資30萬元,建起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來水,70歲以上老人免費飲用自來水。每年平均投資2萬元,用於村民的夏收等工作。1997年投資50萬元,擴建自來水工程。2000年,一次安裝程控電話400部;投資25萬元,規劃建設村路200米。村委每年為村民負擔50%的統籌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趙春秀在趙疃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嫁到何家村,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經趙春秀介紹,李仁芳等兩人入黨。1946年,成立黨支部,先後有於申年、於俊熙、張合南、何殿祿、吳錫溫、於志科、李有智、於傑年、於治溫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77名。自於治溫任職以來,村黨支部曾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行村鎮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革委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車純一、李仁福、於錫吾、張合南、於春玲、李有智、於傑年、王義深。1999年4月,於治溫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998年,村委被煙臺市政府授予模範村委會稱號。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64戶,共鄉村人口2687人,其中男性1339人,女性1348人。其中農業人口2687人,勞動力1604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8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437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6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0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7.00萬元,有固定資產3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業產業化規模體系示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較弱。 2、基礎設施差,經濟主要來源於農業,增收渠道單一。。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3、提高勞務經濟。 4、培養扶持發展蔬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