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5年,在河南周口商水縣固牆鎮固牆村的家中,何剛挖出19件元代銀器,隨後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填補了該院藏品的空白。由此,何剛的名字被鐫刻在故宮博物院專門為捐獻者設立的“景仁榜”上。同年11月,他會同村支書等將19件元代銀器捐贈故宮博物院。經鑑定,該批銀器被定為二級甲文物1件、二級乙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1986年2月,何剛又將存放銀器的缸也一併捐贈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遺存銀器較少,何剛所捐珍貴文物填補了此類藏品空白,在以後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重要事件
捐贈文物
在故宮博物院網站上,有一段對何剛的簡介:何剛先生,河南省商水縣固牆鎮固牆村村民。1985年在自家挖出元代銀器數件,遂主動捐獻給故宮博物院。這種自覺保護出土文物的行動值得我們大力弘揚。1986年,又捐獻元赭釉大缸1件。據悉,何剛捐贈的文物中,有元代各式銀盅7件、各式銀瓶4件、各式銀盤3件、銀蠟台2件、銀塔座2件、銀舟1件(以上各件均有傷殘),還有銀殘片1包,總計19件文物。經過鑑定,何剛捐贈的這批銀器被定為二級甲文物1件、二級乙文物11件、三級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其中一個銀鍍金鏨花雙鳳穿花玉壺春瓶尤為珍貴,這些銀器在以後的展覽中被多次使用。[5]
故宮追思
32年前,一位河南農民將從自家院裡挖出的19件珍貴文物,悉數捐給故宮博物院。32年後,獲知這位農民不幸離世,故宮博物院將於6月22日為他舉行追思會。這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關於“故宮要為捐獻19件文物的河南農民何剛舉行追思會”的新聞在網上引發強烈反響,報導發出後,人民網、新華社、中新網和環球網等中央媒體和地方網站紛紛轉載,今日頭條、新浪、騰訊等商業網站也紛紛關注,百度搜尋發現,相關新聞轉載357篇,新華社官微閱讀量100000+,中青網評論超2000條。網友紛紛在網上追思河南農民何剛,欽佩何剛捐獻文物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他的不幸早逝扼腕嘆息。同時,網友對故宮追思一位農民的舉動點讚,認為故宮有情有義。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原處長梁金生稱讚何剛說:“這是一位樸實無華的農民,他為保護國家文物做出了榜樣!”
不幸遇難
2017年5月,在某地的高鐵工地上,一台龍門吊在拆除時發生傾覆意外,正在工地幹活的何剛和另外幾名工友不幸遇難。得知訊息後,故宮方面表示深切哀悼,並於2017年6月為何剛專門舉行追思會,紀念這位普通農民保護文物、捐贈文物的情懷。
社會評價
何剛被贊河南人的驕傲、中國好農民斯人已去,此情長存。本報頭版外加兩個整版的重磅報導,詳細追憶了河南農民何剛與故宮長達32年的不解情緣。長達5000字的報導,引發人民日報微信公號、新華網、中國青年網等眾多主流媒體轉載。人民日報公眾號轉發的內容,閱讀量超越10萬人次,點讚達到13000多次。
“淳樸善良的河南老鄉,點個讚”、“為河南大哥點讚,您是河南人的驕傲”、“中國好農民,一生貧苦,卻精神富有”……在評論區,鋪天蓋地是網友們的讚譽和褒獎。網友說,何剛有心、故宮有義,這是一個你來我往的良性循環;捐者有愛、受者有心,這是引導社會向善的風向。
網友“郭喜林”撰寫了《故宮給周口農民何剛開追思會意義深遠》的評論文章,點讚何剛保護文物的行動,充分顯示了一個當代中國農民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故宮給何剛開追思會,也充分表明“只要是為保護國家文物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