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青

何冬青

香港七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1928年出生於平遠石正,抗戰勝利後入讀廣州文化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49年隻身移居香港。初期從事出版工作,享譽文化界;1966年創辦香港靜宜女子中學,至1972年躋身香港十大中學之列。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何冬青 何冬青

於1970年發動爭取中文法定運動,被推舉為“香港各界促成中文為法定語文聯合工作委員會”總幹事,負責策劃及執行具體工作。最終迫使港英政府宣布中、英文在香港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成功捍衛中華民族和文化的尊嚴。香港新聞媒體形容為文化回歸,亦為九七主權回歸揭開了光輝的序幕。

1982年冬青先生獲英女皇頒授榮譽勳章,1984年獲港督委任太平紳士勛銜。1985年當選為第一屆葵青區議會主席,並連任三屆香港區議會主席聯會主席,積極參與議政、論政生涯,擔任公職無數。1986年5月首次應邀重歸闊別40年的平遠老家,毅然成立何冬青基金會,開展龍騰盛世系列工程,迄今為止已捐資4200餘萬元,主要用於教育、文化、醫療、路橋等福利事業,善業遍布平遠城鄉大地。他是梅州市第一批榮譽市民、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嘉應大學榮譽董事長、海聯大學名譽校長。

1991年聯合香港政壇精英千餘人,組建穩定香港協會,被推舉為名譽會長兼秘書長。1995年被國務院聘為港事顧問,為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議。1997年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選舉委員會成員、為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議。

他是世界客屬總會的創會成員,繼羅香林教授之後擔任香港地區的召集人。目前雖已年逾八十高齡,仍然樂此不疲地擔任香港崇正總會會長、香港梅州聯會永遠名譽顧問、首席永遠名譽會長,嘉應五屬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嘉應商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務。

2009年成立“何冬青教育基金”,專注於國內中職學校免學費試點辦學,幫助中國農村家庭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農戶實現穩定脫貧。

人物發展史

成功人士: 三次跨行業的發展

何冬青先生1928年出生於平遠縣石正,他的祖父是清末秀才,父親也是喝墨水長大的。可是家道中落,因生活貧窮難於餬口,何冬青先生的雙親生了7個兒女,只有他和長兄長大成才,其餘5個兄姐年幼就夭折了。數百年來,讀書謀生是客家人的傳家寶。冬青先生的雙親勒緊褲帶,艱苦供孩子讀書。俗話說:窮苦孩子有志氣,奮發攻讀做贏人。小冬青進入校園,就讀平遠國小、平遠石正中學及江西尋烏師範學校,抗戰勝利後入讀廣州文化大學,主修中國文學,以優異成績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49年,何冬青先生抱著“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的雄心,從重慶到達香港定居,初期受僱於一家印刷廠,全面負責廠務,包括編校、會計和工場管理,其後加入南風出版社兼任顧問。打工三載,何冬青先生無怨無悔。1953年,已基本掌握該行業經營技巧的他,自壘爐灶,把有限的積蓄,駕輕就熟地逐步創立大中國印刷廠、中華文化事業公司和大道書局。何冬青先生思維敏捷,智慧超群,首創出版、印刷、發行推廣於一體,享譽文化界。從此他在創業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確切地說,是獲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創業難,守業更難,須在難中拼搏。經過10多年的鞏固、擴大,何冬青先生的印刷出版業已步入正軌,經濟上有了穩定而理想的回報。目光獨到、開拓進取、信息靈敏的冬青先生,發現教育行業生源充足,但全港學校供求失衡,是私人辦學難得的機遇,可以實現夙願,再展抱負。於是,他在繼續發展出版業的基礎上,於1966年秋,獨闢蹊徑,創辦靜宜女子中學。因為這是一所純招女生的學校,不收男孩,加上管教嚴謹,深受家長歡迎,校譽日隆,逐年擴充,至1972年已發展成7間分校,學生達7000餘人,躋身香港十大中學之列。那時,學生的學費由政府按月撥款資助,學生不用交費。靜宜女中收費較高,每年報考的人數超過5000,但錄取只限1600人左右。發展教育事業,獲得第二桶金,這是何冬青先生的又一經濟支柱。

人生的價值只有在事業的拼搏中才能實現,堅信知識的價值才能更好地體現創業的價值。1980年,何冬青先生得以抽身全情投入社區服務,會議多,交際應酬更多,經營餐飲業的朋友認為他交遊廣,建議他開設中式酒樓,既可方便朋友們日常聚首,又可提供社團舉辦聯歡宴會。於是經過深思熟慮,何冬青先生決定再投資經營餐飲業。根據創辦印刷業、教育業積累的經驗,以及企業發展模式,他先辦了一間酒樓,高薪聘請名師名廚,打造品牌,吸引顧客,借用社團聯歡聚會的場面,巧借廣告宣傳。果然,酒樓名聲不脛而走,家喻戶曉,生意興隆。然後,藉名牌的威力,他又再辦了第二間、第三間……直至發展到第5間酒樓。由於善經營,嚴管理,效益佳,獲得第三桶金。從此,何冬青先生一躍成為“鐵腕富豪”。

何冬青先生先後創辦了香港七洋發展有限公司、英倫國際有限公司、浩國投資有限公司,他在商界施展才華,成績斐然。何冬青先生認為,市場經濟,要不斷適應、調整、轉變,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他的事業通常都選擇在巔峰時調整策略作轉變準備。經過多年的雙向發展,然後決定取捨,汰弱留強。如果把智慧比作刀鋒,勤奮就是磨礪它的砥石;它的砥石只有堅持地磨礪,才能獲得無比的鋒利。何冬青半個世紀的創業歷程,就是靠勤奮打開人生密碼的金鑰匙,所獲取的三桶金,其含金量極高。

回報國家

太平紳士:力爭中文合法化運動

經商不忘愛國愛鄉,賺錢不忘回報社會。何冬青甚為關心國事、大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年輕氣盛、熱血沸騰的何冬青覺得香港98%的人是中國人,而政府的所有公文、法律審判一律用英文,絕大多數香港居民難於適應,嚴重阻礙官民之間的溝通。出於民族自尊心和居民的實際需要,爭取中文法定運動,意義重大。

1968年他與香港市政局議員黃夢花、香港政府華員會(相當於內地工會組織)會長錢世年聯名發起成立香港中文教育促進會,以抗衡港英政府重英輕中、數典忘祖的殖民地教育政策;進而於1970年發動爭取中文法定運動,被推舉為“香港各界促成中文為法定語文聯合工作委員會”總幹事,聯合工作委員會接連展開一連串抗爭行動,直接參加工作的人員達3600人次之多,包括舉辦研討會、戶外簽名運動、聯繫海外華人團體支持、指派代表專程前赴紐約向聯合國總部請願等,遞交了32萬多香港居民的簽名表格。

每一次行動之前,必須處理大量的預備工作,首先要磨合各大社團之間的關係,要求工作委員會成員全力配合。因為這是一次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眾抗爭行動,理所當然不被港英政府所接受,開會時經常受到港英政府政治部的監視。有些團體經不起威嚇,臨陣退縮,情勢有如驚濤拍岸。所幸絕大部分團體情緒高漲,立場鮮明,愈戰愈勇,誓言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當時的何冬青覺得能夠得到各方的信賴和重託,心情十分激動,深覺任重道遠,個人安危禍福,也就不去計較了。經過抗爭,最終迫使港英政府宣布中、英文在香港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成功地捍衛了我中華民族和文化的尊嚴。

中文合法化,港英政府開始理解它給香港社會帶來的政治效益,官民之間的隔膜消除了,中英民族之間的疏離得以溝通,為港英政府施政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此何冬青也開始更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接受港英當局的邀請,加入政府的諮詢組織,在不同的崗位上,得以充分反映民意。1982年,何冬青先生意外地獲英女皇頒授榮譽勳章,1984年獲港督委任為太平紳士。1985年,香港推行代議政制,何冬青先生當選為第一位民選蔡青區議會主席,並連任三屆香港區議會主席及聯誼會主席,開始參政議政生涯。1991年聯合香港政壇精英千餘人,組建穩定香港協會,被推舉為名譽會長兼秘書長。1995年被國務院聘為港事顧問,為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議,深受籌委會的讚許。

香港回歸前夕,何冬青向政府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發動全港水陸居民,在全港大街小巷和維多利亞海港懸掛國旗、區旗,以萬眾歡騰喜迎香港回歸的氣氛,向全世界展示香港政權的平穩過渡、順利交接的光輝時刻,港英殖民地統治的歷史從此畫上句號。

公益事業

拳拳赤子:報答桑梓撫育之恩

為了報效桑梓,造福社會,這位走出“圍龍”的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以愛國愛鄉的熾熱情懷,樂善好施,盛德流芳。

1986年5月,事業有成的何冬青先生首次回到闊別近40年的家鄉,與叔伯兄弟久別重逢,把臂話舊,共敘桑麻。“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次他榮歸故里,目睹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不禁熱淚盈眶,感慨萬千。他出身貧苦,對貧困的童年生活有深刻體會,又加上他對教育情有獨鍾,從而毅然創立何冬青基金會,開展龍騰盛世系列工程。何冬青先生別開生面地在家鄉平遠縣石正鎮創辦了一間新型的學校——冬青實驗中學。為了辦好冬青實驗中學,他除了捐資興建教學大樓、運動場和購買教學設備以及設立獎教獎學基金會以外,還引進國外和香港地區的學校管理經驗,提出“探討、認同、合作、發揮”的教學理念,使之在香港數十年嘔心瀝血研究的辦學經驗和理想,切實結合中國的教育改革方針,以達到最佳實驗效果的辦學方案。在他的親自策劃和指導下,平遠“冬青實驗中學”教學相長,頗有特色。

1986年以來,何冬青先生經常回鄉為教育事業出謀獻策,捐資捐物主要用於教育、文化、醫療、路橋等福利事業。而且重點是投放山區,為學童建校改薄居多。他先後在平遠縣、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 及江西省尋烏縣等地區興建冬青實驗中學、冬青國小、石正中學等教學大樓、平遠公園門樓及春暉亭、石正鎮冬青文化活動中心、石正鎮冬青醫院、平遠縣冬青圖書館、江西省尋烏中學圖書館、石正鎮正和國小、上新國小教室及修建公路、橋樑、體育場等,累計捐資人民幣1800多萬元。與此同時,他還廣泛聯絡鄉賢僑賢,穿針引線地從香港引來梅州籍眾多知名人士為平遠家鄉各項建設捐資近千萬元。何冬青先生說:“為了家鄉,為了父老鄉親,我只求奉獻,不圖回報。”

1999年冬,他又慷慨解囊,從“何冬青基金會”中捐贈100萬元給新辦的平遠縣城南中學興建一幢教學樓。當他了解到平遠縣石正鎮的西湖、坪湖兩個村的國小設施落後的情況後,又捐款52萬元人民幣,用於興建西湖冬青國小及坪湖冬青國小。這筆150多萬元用於興學育才的巨額捐款,在經歷了當時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後,更體現了何冬青先生關注祖國教育事業、期望家鄉多出人才的博大胸懷。

為了讓平遠縣城及城郊人民早日喝上衛生、無污染的“放心”水,其屬下的香港浩國投資有限公司與平遠縣興利實業公司雙方各出資500萬元人民幣,共同組建平遠縣高峰清流制水有限公司。何冬青先生在平遠縣城南中學奠基儀式上動情地說:“家鄉人民曾有很多夢想,作為海外赤子,我希望這些夢想都能成為現實;為了家鄉的事業,我願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多作貢獻。”何冬青先生還積極參與“文化梅州”戰略的實施,2005年3月,客家公園奠基,他又慨捐人民幣50萬元。

何冬青先生愛國、愛港、愛鄉的事跡,為家鄉人民所傳誦。1992年元宵節,何冬青先生第一批被授予“梅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他還被聘為嘉應學院榮譽董事長、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顧問、梅州市客家聯誼會顧問、梅州市華僑博物館顧問、梅州市兒童基金會名譽會長,並獲得廣東省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熱愛兒童榮譽獎章、梅州市兒童少年協調委員會熱愛兒童先進稱號。2005年春他又被我市聘請為發展戰略顧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