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書寫中國而聲名鵲起。在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里,《江城》一經推出即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獎”等殊榮;《尋路中國》獲得2010年度《經濟學人》、《紐約時報》好書獎。
他本人則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他,就是彼得·海斯勒(PeterHessler),一個中文名叫“何偉”的美國人。許多外國人通過他的文字,第一次了解當代中國;更多的中國人,則在他的“中國故事”里重新審視自己熟悉又陌生的鄉土。
《何偉,再見涪陵(中國故事)》帶我們來到何偉的中國第一站——涪陵。1996年,何偉和另外一個22歲的志願者來到涪陵師範學院(如今改名為“長江師範學院”),教授教高年級學生的英美文學。
1998年6月,他結束兩年的支教生活,坐船離開。2011年3月,何偉重訪涪陵,見到曾經熟悉的校園、同事、學生。
十多年過去了,變化和不變的都有很多。這座小城的變遷、人事的悲喜,也成為中國的一個小小鏡像。何偉離開涪陵時,涪陵的人口是20萬人,現在,已經達到60萬。他任教的那個詩意的校園,正因為耗資巨大的新校區,面臨可能被賣掉的命運——或者已經賣掉。
何偉曾經的同事,也是《尋路中國》的中文翻譯李雪順,經歷了從助教到教授的人生歷程。20多個學生從四面八方趕回來,他們是畢業分配體制下的最後一代,在他們之中,95%以上仍保持著教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