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埃人的生活
我在巴西工作,卻沒見過佐埃人的廬山真面目,於是也滿懷好奇,聯繫巴西印第安基金會想一探究竟。基金會的卡拉拉女士向我介紹說,佐埃人生活在巴西帕拉州北部、亞馬孫河流域的峽谷中。他們被發現時,自稱佐埃人,因而得名。佐埃部落現有152人,分散在原始森林中的4個村莊裡。佐埃人居住的村莊間相距數十甚至數百公里,他們自己要互相見上一面都非常不容易。佐埃人的社會結構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組織形式。村里家裡都以長者為大。現在,佐埃人的居住模式有兩種:一是定居,在自然條件較好、物產較豐富的地方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一是居無定所的遊獵生活。由於鳥獸魚越來越少,大部分佐埃人選擇定居生活,用木、石製成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種植木薯等。為了保護佐埃人,巴西嚴禁外人進入該地區。
佐埃人近況的記錄
雖然不能身臨其境,但我想見識佐埃人的願望卻未落空。在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放映室內,在人類學家帕蘇埃羅先生的陪同下,通過現存惟一的一部關於佐埃人近況的記錄片,我終於看到現實生活中的佐埃人。
帕蘇埃羅先生介紹說,佐埃人的生活環境和其他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人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由於終年生活在天氣炎熱的熱帶雨林中,佐埃人長年赤身裸體,有時用樹葉花草蔽體。惟一不同的是,不論男女,佐埃人成年時———據專家考證,其實也就10歲出頭,父母便要為子女舉行隆重的成人儀式。父母精心準備了用白色樹枝做成的小木棍,在孩子的下嘴唇處由上往下插,直到木棍穿透下嘴唇能吊在下巴下面。他們認為這樣一來,男人更有陽剛之氣,女人更搖曳多姿。小木棍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換,最長的有16厘米。
一邊聊,我一邊看記錄片,這時片中顯示的是一個佐埃人生活的村子,帕蘇埃羅先生與一群佐埃人親切地交談著。一個青年男子嘴上的白色木棍長約15厘米、直徑約2厘米,厚厚的嘴唇雖然有點合不上,但並不影響說話和幹活。佐埃人的生活簡單原始,人很隨和。記錄片裡並沒有提及除了美觀的因素外,人們插木棍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帕蘇埃羅先生也無法解答。據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專家說,佐埃人一生中差不多要換3次木棍,而更換的原因是身高增加。
通過記錄片,我了解到,弱小的佐埃人雖然要依靠其他部落生存,但是並沒有被同化,始終保持著本部落的特性,這也是印第安人發展史上的奇蹟。
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佐埃人形成了樸素的信仰,他們崇拜月亮,相信祖先住在月亮上,自稱“月亮之子”,常在有月光的夜晚載歌載舞,舉行儀式,辟邪驅禍,祈禱平安。
其他信息
上世紀70年代,一個地圖測量和礦產資源探尋小組到了佐埃人居住的地區。1989年,巴西首次向世界宣布佐埃人部落的存在,確認其居住地為印第安人保護區之一。
由於曾受到鄰近部落和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犯,佐埃人害怕“白人”,有強烈的排外情緒。當巴西印第安基金會的專家試圖接近他們時,他們用石頭器具和弓箭進行抵抗。專家們改變策略,不急於進入其居住地,而是把食品、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放在空地上,讓他們自己取。
膽大者試了一下,發現白人並未傷害他,慢慢地,佐埃人才接納白人進入他們的地區。
卡拉拉女士說,巴西印第安基金會已撥出資金,專門保護佐埃人。有些聰明的佐埃人能擔當部落與現代社會溝通的橋樑。她相信,不久,將會揭開更多的佐埃人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