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低衝擊開發(Low-ImpactDevelopment,簡稱lid),是已開發國家新興的城市規劃概念,其基本內涵是通過有效的水文設計,綜合採用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方式減少徑流排水量,使城市開發區域的水文功能儘量接近開發之前的狀況,這對建設“綠色城市”、“生態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產生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的持續增長,對自然環境,尤其是水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傳統的城市開發方法不但沒能緩解這種壓力,反而使其加劇,主要表現在:
(1)通過建設大面積不透水地面致使地表徑流增加、徑流速度加快、聚集時間縮短,導致水質下降;
(2)通過加速土壤侵蝕、沉澱物移動、有機有毒物質擴散和其它污染沉積等改變土壤性質,嚴重破壞水體質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土地開發和工程方法可以減少這些不利的環境影響,低衝擊開發模式 (Low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由此應運而生。
主要原理及技術要求
主要原理
低衝擊開發的初始原理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從而使開發區域儘量接近於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這是一種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從徑流源頭開始的暴雨管理方法。技術要求
城市建成區至少要有50%的面積為可滲水面積;建築、小區、街道直至整個城市都有雨水收集儲存系統;它們之間連線為反傳統的“不連通狀態”;所有河渠不實行“三面光”,以溝通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通道等等。
此要求可延伸到不影響基本的地形構造,不影響碳匯林容積量,不影響城市的文脈及其周邊的環境等。如果能做到這些,城市可以實現人工系統與自然生態實現互惠共生,這不僅能節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而且能大量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就要求城市規劃方式從過去的重空間物質規劃轉向物質與生態協調共軛的規劃。
低衝擊開發與傳統防洪工程的區別
首先,低衝擊開發著重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而非末端治理;第二,利用設計手法以較低成本和較少擾動最佳化現有項目,而非依靠大規模的人工工程改變城市水文條件;第三,低衝擊發展將居民、開發商做為行動的主體,政府儘量通過政策給予扶持,從而減少政府主導工程,減輕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