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其範圍以永壽街為中軸線,東至孝聞街、呼童街,西至文昌街,北至西河街,南至永壽街南側規劃道路,並包括“萬氏別第”和“屠宅”,總面積7.74公頃。 街區內較集中地保存了伏跗室、屠尚書第、萬氏別第、元戎第等一批明清時期的藏書樓、官宅、民居等建築。重點保護現道路格局、傳統建築和高牆深巷的傳統風貌,使之成為寧波城區內較典型的明清住宅建築傳統風貌街區。歷史沿革
永壽街,位於寧波古城的西北部,呈東西走向。原叫永壽巷,也叫水浮橋巷,因巷中有永壽庵、永壽橋和水浮橋而得名。據考古發掘,此地域漢時曾有居民居住。唐代明州自鄞江小溪遷治三江口建城時,其地屬子城腳下。建置上屬鄮縣東安鄉白檀里。宋、元、明、清一直延用鄉里舊稱。清宣統三年(1911年),東安鄉始改稱西北隅鄉。
入民國後地名改換頻繁。1950年以後屬寧波市海曙區孝聞街道永壽居委會。
1987年編制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被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曾在上個世紀90年代依據規划進行了整修,基本保持了街巷格局和成片的明清古建築,街面建築的風貌大多與歷史街區相協調。
歷史街區
伏跗室永壽街歷史街區:東至孝聞街,西至文昌街,南至尚書巷,北至西河街。2015年建成兼具文化、商務等功能的歷史街區。特點
伏跗室永壽街歷史文化街區與其他七個歷史文化街區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官宅多。位於寧波海曙區永壽街50號的元戎第,是廣東水師提督沈垣的宅第。其東側原為北宋名臣敷文閣侍制林保住宅舊址。林氏為甬上望族,也稱“北郭林氏”,族內為官者甚多,如南宋戶部侍郎林祖洽,明史部侍郎林棟隆等,永壽街、孝聞街口原立有林家的父子登科坊。民國時期曾任寧波工務局局長的林紹楷和其弟林紹楠皆與蔣介石關係甚密。位於永壽街和孝聞街口的曾作為“文昌食堂”的葉宅,原系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副貢官、長樂知縣陳明府居宅,後連宅帶地一併售給上海縣縣令定海人葉機。位於永壽街與孝聞街交叉處的西南側有前後二進建築,是清末曾任福建同知、清末民初“海派”書畫家代表人物、被譽為近代“趙孟頫”的趙叔孺的故居。其金石書畫、花卉蟲草、鞍馬翎毛,無不精擅,同時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現代藝壇上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如陳巨來、葉潞淵、方介堪、張魯庵、徐邦達等都是他的學生。前進建築後來賣予馮氏,成為浙東現代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馮孟顓的藏書樓,現以“伏跗室”行名於世。位於永壽街與孝聞街交叉處的東南側有一建築群是萬言之子萬承勛所建的萬氏別第。萬氏為甬上望族,名人輩出,萬言為浙東學派聖地白雲莊主人萬邦孚的曾孫、萬斯同的侄子。永壽街南側為明代弘治朝的吏部尚書屠滽故居。伏跗室永壽街區歷來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除了官宅外,街區內的文昌殿奉祀掌管天下文運的文昌帝君,受歷代寧波士子頂禮膜拜,祭典相當隆重。清末甬上名師顧清廉在此設箭金學堂授徒講學,影響遍及浙東。蔣介石少年時期曾在此隨顧清廉學習“四書五經”。永壽街北側的費家巷顧家就是顧清廉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