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梁丸[東垣試效方卷二]

伏梁丸[東垣試效方卷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伏梁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東垣試效方》卷二。具有和胃祛積之功效。主治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煩心。

組成

黃連(去須)一兩半,厚朴(去皮、姜制)半兩,人參(去蘆)五錢,黃芩(刮黃色)三錢,桂(去皮)一錢,乾薑(炮)半錢,巴豆霜五分,川烏頭(炮製,去皮)半錢,紅豆三分,菖蒲半錢,茯神(去皮木)一錢,丹參(炒)一錢。

用法用量

上藥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每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兩丸加服,食遠淡黃連湯送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功用

和胃祛積。

主治

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之煩心。

方義

治心之積,近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蓋積症由寒濕鬱熱而成。法當用辛熱之劑以散寒郁,苦寒之劑以清濕熱。故用川烏、巴霜、官桂、乾薑、紅豆等諸辛熱,以散寒郁,芩、連、丹參等諸苦寒,以清濕熱,人參補正氣,厚朴行滯氣,菖蒲、茯神以為心經引使。

加減化裁

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稱一兩;減黃連半兩,即一兩;黃芩全不用。

附方

名稱:伏梁丸

組成:厚朴(生薑汁制)、茯苓、枳殼(麩炒,去瓤)、白朮、荊三棱(炮)、半夏(湯洗七次)、人參各一兩

用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末,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送下,一日二次;或作散,酒調服

主治:1.《外科精義》引《養生必用》:環臍腫痛,腸胃瘡疽;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心之積,起於臍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煩心,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其脈沉而芤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養生必用》

名稱:伏梁丸

組成:青皮(白馬尿浸三日,令軟透,切)三兩,巴豆十五個(去皮,與青皮同炒乾,去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未知,加至二十丸

主治:伏梁,脈大而散,時一結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〇引《指南方》

重要文獻摘要

《李東垣醫學全書》:“心之積伏梁丸: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黃連去須一兩半,厚朴去皮姜制半兩,人參去蘆五分,黃芩刮黃色三錢,桂去皮一錢,乾薑炮半錢,巴豆霜五分,川烏頭炮製去皮半錢,紅豆二分,菖蒲半錢,茯神去皮木一錢,丹參炒一錢。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旋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兩丸加服,淡黃連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秤一兩,減黃連半兩即用一兩,黃苓全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