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四十八天前。澳門司警馬振成 (杜汶澤飾) 因 惹上官司遭上司停職,警察生涯即將終結。馬振成與夥計仍然夜蒲,他鬱郁不歡之際,卻誤打誤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張碧欣 (梁洛施飾)。張碧欣隨之跟著馬振成回家,醉酒醒來的馬振成以為與對方有過一夜情,豈料欣竟聲稱是成與初戀情人分手後誕下的女兒,令成錯愕不已。
欣因欠租數月以致無家可歸,其心愛的西施狗Isabella亦被無良業主趕走,下落不明。成突然發現自己身為父親,希望能彌補以往的責任,因此這對重逢的父女展開了一段尋犬奇遇。欣其後堅決要與成同住,一向作風放任的成生活頓起變化。
欣與成之女友瓊 (焯勻飾) 一碰面便水火不容,而成亦要應付暗戀欣的男同學 (曾國祥飾),引發連番趣事,亦令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重拾家庭溫暖。
成為了自保,企圖以身犯險令自己得以脫罪。成之上司兼好友 (黃秋生飾) 亦屢勸無效。但此時,成卻突然發現欣的真正身份。兩父女努力建立的家庭生活,即將面臨瓦解。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杜汶澤 | 馬振成 | |
梁洛施 | 張碧欣 | |
曾國祥 | 張碧欣追求者 | |
焯勻 | 阿瓊 | |
何超儀 | Woman at herbal tea shop | |
詹瑞文 | Landlord | |
張致恆 | Shing(adolescent) | |
尹揚明 | 欣的親生父親 | |
余文樂 | Man at bar | |
賈曉晨 | 張麗華 | |
黃秋生 | 馬振成上司 |
職員表
製作人 | 莊澄、彭浩翔、杜汶澤 |
監製 | 彭浩翔、杜汶澤 |
原著 | 彭浩翔 |
導演 | 彭浩翔 |
副導演(助理) | 陸劍青 |
編劇 | 彭浩翔、彭秀慧、曾國祥、尹志文 |
攝影 | 林志堅 |
配樂 | 金培達 |
剪輯 | 李棟全 |
藝術指導 | 文念中 |
錄音 | 聶基榮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分類 | 語言 | 流派 | 發行時間 | 製作人 |
影視 | 粵語 | Soundtrack | 2006-04-04 | 金培達 |
O Gente Da Minha Terra | Echoes | Ripples | She Stalks | Dialogue 1 |
Voice Of The Past | Morose | Exploration | Dialogue 2 | Isabella 1 |
News | Search | Road | Dialogue 3 | Corpse |
Ritual 1 | Ritual 2 | Beyond | Isabella 2 | Abandoned |
Sleeping Beauty | Dialogue 4 | Memories | I´ll Go With You | Isabella 3 |
Dialogue 5 | Goodbye | New Beginnings | To The Heavens | Dialogue 6 |
Decision | Reborn | Road To Freedom | A Story In Macau |
(以上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6年 | 第56屆柏林電影節 | 銀熊獎-最佳電影音樂 | 金培達 | 獲獎 |
金熊獎 | 彭浩翔 | 提名 | ||
2006年 | 第四屆曼谷世界電影節 | 最佳影片 | 伊莎貝拉 | 獲獎 |
2007年 |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電影配樂 | 金培達 | 獲獎 |
最佳女主角 | 梁洛施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林志堅 | |||
最佳美術指導 | 文念中 | |||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 | 王從希 | |||
2007年 | 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原創音樂 | 金培達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伊莎貝拉》的靈感源於彭浩翔與杜汶澤的一次閒聊,他偶然問起 杜汶澤,從前的女友會不會有一個和他有愛的結晶,一下子引發了杜汶澤的興趣,他還為這個故事提供了很多細節。原本不成熟的故事,在經過兩個男人反覆討論之後,漸漸明朗化。拍完《AV》後,第一稿劇本正好完成。彭浩翔就跟杜汶澤商量開拍了。
影片評價
《伊莎貝拉》是一部柔和而又悲傷的影片,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 卻被自己的昨日緊緊束縛著,有一種無助的美。這樣的影片值得褒獎(路透社評)。
《伊莎貝拉》中彭浩翔刻意選擇放棄強烈的戲劇效果,轉為採用透過生活瑣碎事和父女之間的絮語,作為劇情的推進,交織出一段澳門回歸前的父女悲歌。其中金培達選擇的葡國風情聲聲動人,可惜音樂比重加大的同時,影片也更多地陷於“意識流”之中,導演意圖的缺失也更為明顯。( )。
《伊莎貝拉》的故事情節太年輕了,處理感情的方式難以理解,影片太過曖昧纏綿,影片的畫面和音樂不錯(寧瀛評)。
《伊莎貝拉》可以說是香港影壇一顆非常奇妙的果實,與以往的香港片有很大差別,很美很人文(高曉松評)。
《伊莎貝拉》讓男性、“父”的形象重新回歸到敘事的中心,回歸到主體的位置,顯現出“離島”的殖民過去不再以抵禦和恐懼的心態來應對以“中原”父權文化為載體的強勢“國家”想像。在彭浩翔的澳門故事裡看到了一個留著希望的美麗結局(光明網評)。
《伊莎貝拉》空有其表,葡式風情,憂鬱得無處不在的音樂幾乎要搶去了風頭,父女相認的曖昧和溫情淺嘗輒止。根本的問題就在於彭浩翔自己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就是一個人到中年的男人突然冒出來一個女兒,這個意念很有趣,但最終指向哪裡,他內心沒有答案,所以玩一些手法欲蓋彌彰,搞點風景養養眼,但內里是空的(新京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