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伊瓦爾·賈埃弗生長在挪威的一個農場裡,那時候經常要做的事就是撿土豆。“這是我非常憎恨的。”他皺皺眉說,“我在大學時學的是機械工程學,但是我對這個不是很感興趣。那時候我沒有時間學習,因為我總是忙著玩遊戲、打排球、下西洋棋,我不是個好孩子。”這之後,伊瓦爾·賈埃弗來到美國,在這裡他卻擁有了一份工作。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機遇。當時我的物理和數學成績是4分,1分最好。4分在挪威只算及格,但到了美國他們覺得我是最好的學生。”因為工作,伊瓦爾·賈埃弗得到了很好的學習機會,開始努力學習。在別人的建議下,他30多歲時開始了隧道理論方面的研究,直至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年輕時沒有受過更多的教育,但最後還是獲了獎,這應該歸於機遇和努力。 ”
賈埃弗最初的工作經歷包括在挪威政府擔任了一年的專利審查員。1954年,賈埃佛移民到加拿大,進入了加拿大通用電氣公司。1956年移民到美國,成為通用電氣公司的一名套用數學家,1958年進入了研究與發展中心。同時,他還在倫瑟雷爾技術學院學習物理,並且於1964年獲得了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從1958年至1970年,賈埃佛教授從事薄膜、隧道和超導領域的研究工作,並且最終於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賈埃佛教授開始研究固體表面有機分子的行為,以及細胞與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他於1988年成為倫瑟雷爾理工學院的學院教授,並且於2004年以名譽教授的身份退休。他目前是奧斯陸大學的博文講座教授,他與查理·R·吉斯於1991年創立了套用生物物理學公司,擔任該公司總裁。
成就榮譽
1965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奧利弗-巴克爾獎。
197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個人作品
賈埃弗所開發的電子細胞基質阻抗判斷(ECIS)技術能利用電流的變化對細胞動態行為進行實時、定量、無損傷的監測,可用於癌細胞生長、轉移、傷口癒合、血管再生等方面的研究,使研究結果更直觀且便於分析。這對廣大癌症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無疑是令人欣喜的福音,而這正是其團隊多年專注科研所鑄成的重大成果。
學術觀點
賈埃弗是全球變暖觀點的質疑者,為此他辭去了美國物理學會會員職務,原因是他並不相信全球變暖。他認為,現在的科學家在利用溫室效應來進行宣傳和炒作。
現在有觀點認為,全球變暖是毫無爭議的,“意思是不可以討論它,簡直跟宗教一樣了,這個對我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討論的,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全球氣候變暖還是一個有很多不確定性的話題。”
賈埃弗表示,他不相信科學家可以測量地球表面一年內的平均溫度。但有些科學家卻說在150年裡,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上升了0.8攝氏度,“我就是不相信” 。
人物評價
目光矍鑠,面容慈祥,勇於挑戰權威,是外界對賈埃弗的評價。
中國情結
1974年,賈埃弗第一次訪問中國。那次,他是在中美桌球外交熱潮中參加一個由美國科學家組成的桌球隊來華比賽。這個桌球隊陣容很豪華,光諾貝爾獎得主就有兩名。那次訪問他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訪問了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和中國科學家打了很多比賽。在上海時,他一個人上街逛,結果迷路了,他不記得賓館的名字。兩個中國姑娘好心送他回賓館,卻送到了另一家賓館。經過一番周折,他總算回到了自己住的地方。“中國人對我們很熱情,儘管那時的中國並不富有”。
之後,賈埃弗近十次訪問中國。他驚訝於中國的快速發展,“每次來中國,都好像是進入了一個很新的國家”。他首度訪問武漢時,才來武漢第一天,便對這個城市很認同。他說,之前沒有來過武漢,但對武漢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這裡有很多有名的學校和有名的學者,他和不少的武漢學者有交往。
賈埃弗現在大學教書。他很喜歡教師工作,每年放假3個月,可以乾自己喜歡的工程師工作。他有6個來自中國的博士後學生,4個來自大陸,兩個來自台灣。他覺得他們都很聰明,但都有一個缺點:“他們對我太有禮貌了,都不敢跟我爭論學術問題。”
婚姻家庭
賈埃弗14歲時便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23歲時兩人結婚,已經一起生活了60多年。說到自己的婚姻,鶴髮飄飄的他一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