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466年10月26日生於荷蘭的鹿特丹一個神甫家庭。是一名天主教的神父計拉德(Roger Gerard),與一個醫生的女兒,私生了這個孩子。他成為中古世代到現代轉接的人物。青年時代入修道院。伊拉謨斯幼年喪母,在大座堂學校受教育,聰穎過人,十二歲的時候,即精通古典文學。
1486年,他的監護人送他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雖然他不喜歡那裡的生活方式,但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1492年,坎柏里(Cambrai)主教按立伊拉斯謨受任教職。不過,他始終未作教堂神甫,而作主教秘書。
1495年,伊拉斯謨進入巴黎大學,進修神學之外,於古典文學喜愛西塞祿(Cicero),於教父中愛耶柔米(Jerome),論著為華拉(Laurentius Valla);華拉從據語言學,揭穿教廷所謂的康士坦丁獻讓羅馬詔書(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不過是第八世紀的偽造品,而動搖羅馬曆來聲稱優越的根基。
1499年,伊拉斯謨訪問英國,結識了當時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謨(William Latimer),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和聖保羅大座堂的首牧寇勒(John Colet),並經引介給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和王子,後來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寇勒教導他,神學必須從枯燥的經院學派回到聖經,從教條進到實踐的智慧。因此,他在牛津大學修讀希臘文,但沒有像拉丁文那樣的登峰造極。1506至1509年,伊拉斯謨到義大利,深受文藝復興的薰沐;獲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神學博士。
1509年,他再到英國,住在莫爾家中。撰寫《愚人頌》(Encomium Moriae 英譯本為 The Praise of Folly)。此書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再版二十七次。書是以諷刺文體寫成,通俗詼諧,而不涉低級。教皇利歐十世(Leo X),非常喜愛。他受邀在劍橋大學作講座教授,教希臘文和耶柔米。
1511-1514年,伊拉斯謨在劍橋大學任教。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魯汶(Louvain),那裡有一所特為研究聖經文字的新學院。1514年,任修院主持的老朋友,要他復作修士生涯。他連忙寫信表示,自己著意文學,敬謝不敏。是教皇利歐十世作成好事,下詔準伊拉斯謨在院外過世界的生活,並不必穿修士的衣服。到1517年四月,更特準解除他修道士的誓願。
早在1504年夏天,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修院圖書館,偶然看到華拉的新約註解,附有經文評比。以後,他自己收集參閱不同抄本,參考古教父的著作,編訂他自己的希臘文新約;以希臘文為主,並參照希伯來文,加上他自己的拉丁翻譯和註解,有時還尖刻辛辣。成書後,比耶柔米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通俗譯本為正確。
伊拉斯謨曾多次到過瑞士的巴塞爾(Basel),很喜愛那裡。在1514年,他與那裡的出版商福洛本(Johann Froben)成為朋友,住在福洛本家中,以後並作出版的顧問和幫助編輯。希臘文新約就在巴塞出版。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謨在比利時的魯汶(Louvain),那裡有一所特為研究聖經文字的新學院。在那裡,他看到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在他的著作中,有許多講到教職人員普遍的腐敗,增加路德的靈感。伊拉斯謨不反對路德改革的目標,而是不喜歡其處理的方式。至於路德,則尊重伊拉斯謨,甚至希望他會支持並積極參與改革運動。
伊拉斯謨是愛維持和平的人;他所期望的改革,只限於內部的改革;他尊敬聖經,卻不能領會因信稱義的重要。他缺乏先知的性向和勇敢,也不是有組織能力的人。至少在宗教改革初期,他同情路德;極端的羅馬教人說:“伊拉斯謨生下蛋,路德孵蛋。”
1520年六月十五日,教皇利歐十世,開除路德的教籍。顯然有人把他給路德的信給了教皇看。九月十三日,伊拉斯謨寫信給教皇,仍然說路德的好話,也為他自己立場辯護。
1520年十二月五日,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腓德烈(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謨說:“路德犯了兩樣罪:他衝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伊拉斯謨看到局勢的發展,趨向極端;仍然勸告教皇亞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寬免過去的錯誤,改革教會的腐敗,召集中和的人開總議會。他的建議不被接納。
1524年九月,伊拉斯謨出版了論自由意志,主張人有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責任;但要靠神的恩典。
伊拉斯謨與宗教改革運動的關係,也越趨疏遠。伊拉斯謨成為主張改革,卻不參與改革運動。此後,他繼續寫作,編訂古教父的著作,並寫教義問答,論十誡,論主禱文等。
1536年七月十二日,伊拉斯謨死在德國巴塞爾,年七十歲,葬在巴塞爾大教堂內。臨終前,有福洛本等三個朋友同去看他,他還幽默的以約伯自比,把他們當作三個安慰者,要他撕裂的衣服,在他頭上撒爐灰。他最後的話:“噢,主耶穌,施恩;主,拯救我;主啊,結束吧;主,向我施恩典!”
教育思想
伊拉斯謨1509年以後,他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神學和希臘文,成為劍橋大學第一位傳播新學的教師,對於激發英國人文主義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謨的代表作是《愚人頌》(1511年)。
他論及教育問題的著作還有:《論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個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論兒童的文雅教育》、《論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伊拉斯謨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批判與提倡
批判陳腐的經院主義教育,提倡個性自由、和諧發展的世俗教育
早在巴黎大學上學期間,伊拉斯謨就對校內迂腐的學風、無聊的說教,感到失望和深惡痛絕。後來,他在他的名著《愚人頌》中,對這種已失去“啟蒙”作用的學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通過“愚人”登台演說的形式,以大量事實,以犀利的筆觸,對教皇、僧侶和經院派哲學家,一一進行了諷刺和嘲弄。他揭露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教會的愚民行徑,嘲諷天主教會對教育的壟斷;抨擊經院哲學的迷妄以及中世紀教育的種種弊端。指出人類進步的主要障礙是“愚蠢”,而經院學者掛著“哲學家”的招牌,實則是一些“蠢學家”。那些文學家“表面上被認為是學問最淵博的那些人”,實際上“他們可能是一些最可憐、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
伊拉斯謨在抵制陳腐的經院教育的同時,對教育、教學理論問題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他認為人性本善,堅信自然是仁慈的、博愛的。如果以古典文學陶冶人性,其發展必定是向善的。他並不反對宗教,但他反對宗教的“原罪說”,認為宗教信仰絕非是情緒的、神秘的,宗教乃是人類的理智作用。為此,他提倡個性自由、和諧發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學。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個性自由發展,認為只有自由和快樂、知識和理性才能構成道德和良心的重要因素。他所理想的是一個治理有序、和平相處的國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極為重視教育、教學的巨大功能。他說:“一個國家的主要希望,在於它對青年的適當的教育。”
強調後天培養
主張培養明達善良之人,強調後天教育與學習的作用
伊拉斯謨認為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培養明達善良之人。他說:“人不是生而為人,而是教養之人始為人……是理性使其為人。”道德規範約束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目的融於道德的目的之中。他主張兒童的教育要從早期開始,甚至從襁褓時期,就要趁兒童思想尚未形成之機,使他們的心靈充滿有益的思想,因為“從來沒有什麼東西像在早年學習的東西那樣根深蒂固”。因此,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在青少年的頭腦里播下虔誠的種子,使青年人熱愛並認真學習自由學科,習慣於基本禮儀,為生活做好準備。
伊拉斯謨很重視兒童成長中後天教育和學習的作用。他指出個人發展應依賴於三個因素:第一,自然,即“部分是先天接受教育的能力,部分是對美德的天生愛好”,這種天性、稟賦,顯然是遺傳因素;第二,教導,即“教育和指導的熟練的套用”;第三,練習,即“放手運用我們自己方面的能動性,亦即自然賦予的能動性,並借訓練促進這種能動性”。他認為此三者的關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自然”強而有力,輔之以“教導”和“練習”則更為有力。
重文雅的價值
重視文雅學科的陶冶價值,注重語文內容的教學
伊拉斯謨重視古典學術和人文學科,尤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主;認為古典語文和古典文獻中包括了人類各種重要的知識。因此,他積極提倡研究古代文化,學習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他認為古代希臘、羅馬是人類的黃金時代,歐洲的社會、政治、宗教的改良都應以希臘、羅馬為楷模。他相信研究古代希臘、羅馬人的著作有助於人類擺脫愚昧,有助於人類道德的提高,甚至可以改良社會,淨化基督教。他強調古典文學對教導和練習的價值,要求學生孜孜不倦,陶冶其間,日久天長,就會改變氣質,成為完美的人。
由於珍愛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伊拉斯謨因而也很重視兒童古典語言的學習。他認為教學始於語言。而學習語言首先要理解語言表達的內容,因此,他主張大量閱讀優秀作品;其次,才是學習文法和表達技巧。他反對死記語法規則。
努力與興趣
認為學習既需勤奮努力,又需培養濃厚興趣
在學習方面,伊拉斯謨更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學習既需勤奮努力,又需要培養濃厚的興趣。首先學習態度要勤奮刻苦。他說:“在我而言,我所知道的學習方法,不外是艱辛的一項工作,獻身於學習的精神,端賴于堅忍不拔的意志而已!”即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勤奮刻苦。
其次,伊拉斯謨非常重視兒童的學習興趣,他認為兒童對事物的興趣不可摧殘,兒童的學習若缺乏興趣的伴隨,是難以堅持的。所以他奉勸教師要研究兒童,不要想像他們的興趣與成人一樣,不要指望他們有像大人一樣的行為舉止。他指出,有些人根本不考慮兒童的年齡,總想讓他們一下子變成大人。他們總愛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和要求孩子們幼小的智慧型。他告誡教師要記住,你的學生眼下還只是一個孩子,而你自己從前也曾經是個孩子(這一思想對18世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影響很深)。因此,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用使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把所學知識在學生面前。
重視教學過程
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主張師生友愛和睦
伊拉斯謨很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優秀教師對教學工作至關重要,要選擇優秀教師任教。為此他主張,國家和教會應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師,來促進教育事業。認為整頓教育“是政府的責任,其重要性決不次於整頓一支軍隊”。進而,他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主張教師對兒童“首先要愛”,決不能使他們感到畏懼,要以一個自由人可以接受的指導性或批評性的話作為我們的棍棒,我們的紀律要溫和的而不是懲罰的,即使使用懲罰也要以尊重學生的方式進行,他堅決反對對兒童進行恐嚇和體罰。
主要成就
獎學金
“伊拉斯謨Erasmus”項目是歐洲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合作性的學生交流項目,其每一課程都是由歐洲幾所大學聯合經營。
伊拉斯謨是“European Action for the SocialMobili-ty of UniversityStudents”的縮寫,即歐洲大學生社會流動行動計畫,同時也是為了紀念15世紀歐洲一位著名的學者、教育家DesideriusErasmus(伊拉斯謨)設立的。這位大學者曾在法國、英格蘭、義大利、瑞士和比利時學習和教書,花費畢生精力用於促進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
1987年,歐盟開始頒發Erasmus獎,使得有超過一百萬的歐洲學生獲得到歐洲其他國家學習的機會。
“伊拉斯謨-世界Erasmus Mundus”獎學金
歐盟從2004年起,將“Erasmus”項目增加為“伊拉斯謨-世界 Erasmus Mundus”,以支持歐洲同世界其他各國的學生交流,並加強支持歐盟以外的留學生,其推廣的研究生獎學金項目,是“伊拉斯謨Erasmus”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旨在吸引全球人才到歐洲求學,而不僅僅是首先考慮北美地區。“伊拉斯謨-世界Erasmus Mundus”獎學金已成為歐盟高等教育的一個品牌,在中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識。其專業面涉及理、工、農、醫、文、史、哲、經,已有上百個入選項目。
人文主義
伊拉斯謨是個人文主義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歸真理的源泉,在他那
個時代這首先是要把幾個世紀曲了解的《聖經》復其原貌,還其本意,並以他對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不傳給世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為路德的宗教改革準備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髮展的;當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勢而至的時候,那些細水長流的、時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鍥而不捨地具有開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們不容易看到的。
主要作品
the praise of folly
《愚人頌》,強烈指責教會和貴族的腐敗,嘲笑經驗哲學家和僧侶們愚昧無知的空談。
《愚人頌》 :
《愚人頌》是文學史上最為精彩的諷刺體篇章 作者伊拉斯謨為荷蘭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是當時荷蘭思想界的主帥,被譽為“16世紀的伏爾泰”。據說,《愚人頌》是他在去英國拜訪莫逆之交託馬斯·莫爾爵士的短短7天時間內完成的。該書的拉丁文原名“Encomium Moriae”還與莫爾的名字諧音雙關。在伊拉斯謨眾多的著作中,惟有《愚人頌》通俗易讀而未被人遺忘。觀點一向保守的著名美國史學家史密斯稱這本小冊子的特點為“詼諧的訓誡,善意的諷刺和倫理性的譏笑”。
伊拉斯謨在說明此書的寫作目的時,給出了冷嘲熱諷的基調:
既然人類一味的要瘋瘋癲癲,既然世上每個人——上至教皇下至唯唯諾諾的鄉村牧師;從腰纏萬貫的富翁到沿街乞討的乞丐;從身著錦緞的窈窕淑女到布衣裹身的村婦,整個世界橫下心來
不用上帝賜予的大腦,而一味的受貪婪、虛榮和無知的奴役,那么,神明在上,真正有才智的少數幾位為何還要費如此多時間,花如此大的氣力,去使人類變成他們自己從未想要變成的那個樣子?任他們去沉溺於愚笨吧,別去剝奪最能令他們自得其樂的東西——能夠自我愚弄的大權。
在《愚人頌》里,伊拉斯謨首先認為,推動世界運動的是非理性的、愚蠢的欲望。接著,他假想了這樣一個場景:擬人化了的愚笨(“愚人”),身著學者的長袍,但頭上卻戴著頂愚人的帽子,在自戀、遺忘、懶惰、享樂、肉慾、酣睡、嬌縱和瘋狂等侍從的簇擁下登上講台,面對一批假想的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聽眾侃侃而談。在接下來橫掃一切的諷刺中,伊拉斯謨借愚人之口,嘲諷了他那個時代所有的制度、風俗、人和信念,矛頭還涉及婚姻、戰爭、國家主義、律師、科學家、學者、神學家、國王和教皇們。 最為尖酸刻薄的嘲諷,還是被伊拉斯謨“贈與”了學者或文法學家:
當有人考證了安喀塞思(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城王子)的生母是誰,或者重新沿用一些冷字怪詞、廢字偏詞,或是絞盡腦汁拼湊出破石爛碑上的文字時,上帝啊,他是何等地歡欣,何等地喜悅,多少聲祝福,好像是征服了非洲或占領了巴比倫!
在伊拉斯謨看來,試圖揭開大自然奧秘,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家也是同等滑稽可笑的:
當他們為自己建立了無數個領域時,當他們好像手拿皮尺,一寸寸的測量太陽、月亮、星星和其他天體時,當他們解釋雷電、風雨、日月食和其他神秘現象成因時,他們毫不猶豫,似乎他們是賦予創造力的大自然的私人秘書,是上帝的議會代表下凡人間。當他們大吹大擂時,大自然卻洋洋灑灑地嘲笑他們,笑他們臆斷。
由此可見,人類的每一次追求都受到了愚人的“關照”。類似的還有撈錢的商人
、追求永恆的詩人、好大喜功的武士、一聽到骰子滾動聲便“心跳加速”的賭徒,這些人及其他人的命運都受到過愚人主宰。
《愚人頌》有較大篇幅是愚人對教會和基督教教義的論述。那些神聖的名字和經典、教皇和主教們的顯赫地位和世俗觀念都未能逃過伊拉斯謨的辛辣利筆:
他們把目不識丁看作是一種聖績。他們在教堂里像公驢般叫喊著讚美詩。他們對其含義絲毫不知,卻還以為那種聲音對神聖人們悅耳。托缽僧們沿街嚎叫……是一群骯髒、無知、厚顏無恥的無賴。
伊拉斯謨的同時代人對《愚人頌》有的樂於稱道,有的則憤而指責。但不管怎樣,這本書廣受關注,僅作者在世時就出版了43版。
《愚人頌》的偉大之處在於文藝復興初期,它就拉開了人文主義的序幕。它對時代的針砭雖是微妙而間接的,但它不失其強大的效力。正如20世紀偉大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所指出的:“《愚人頌》除去其狂歡節的面具,便是當時最危險的書之一。在我們看來,它仿佛是詼諧的煙花,其實卻是一顆轟開通向德國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彈。”《希臘語聖經新約批註》,對當時的宗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論死亡之準備》(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聲明了自己的觀點——永久生命的保證不在於教堂中的聖禮和儀式,僅在於對基督贖罪的信念。
《基督教騎士手冊》(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
《論兒童的教養》(On Civility in Children)
《聖經·新約全書》新拉丁文版和希臘文版。伊拉斯謨整理翻譯。伊拉斯謨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卻非其作品,而是他編的希臘文新約聖經。可是由於他只是為了搶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並沒有做詳細考據,只是把手上的希臘文手卷排出來,如有異文便選看來最流暢的。而由於他找不到啟示錄之最後一部分,因此便用三世紀時甘大武拉丁文聖經倒譯出來。此聖經後來被馬丁·路德譯為德文,成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聖經。
人物評價
中世紀的結束,有個輝煌巨星出現,是最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他天才極高,學問豐富,通曉古典文學和聖經,機智而筆鋒銳利,受到全歐洲文化和宗教界的贊仰,可說是空前絕後,沒有人達到他那樣的聲譽。
當時著名的人文學者,都對他讚美有加。有的稱他為“神聖的人”;有的特地步行,遠道去看他,以表示朝聖一般的崇敬。當每到一大城市,受到正式歡迎,待他如同王者。歐洲各國的君王,請他為顧問;歷任教皇都請教對時事的意見;有的還風示要他作樞機主教,他謝絕了。許多的貴族,都以同他結交為榮,送他禮物。
馬丁路德知道伊拉斯謨的好處,自己坦白承認,在文學上望塵莫及。早在1516年,路德即觀察到他的弱點,恐怕對恩典認識不夠。路德為真理勇往直前,雖萬死不辭;伊拉斯謨則認為求取和平,不妨稍微犧牲真理,也許為了自己的舒適。1524年四月,路德寫信給伊拉斯謨說:全世界可以見證,你在文學上的成就,使我們對聖經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賜在你身上奇妙的彰顯出來,叫我們感激。
在《愚人頌》完成500周年之際,比利時發行一枚精製銀幣來紀念這一偉大學者,該枚銀幣同時也是“歐洲著名人物”系列之一。該銀幣成色為92.5%,重量為18.75克,直徑為33毫米麵額為10歐元,發行量為15000枚。背面為伊拉斯謨肖像,上邊緣為伊拉斯謨姓名;正面為尼德蘭版圖,上方為面額和年號,邊緣從左到右分別用荷蘭語、法語和德語表示的比利時國名,以及象徵歐盟的12顆星星。
赫伊津哈稱伊拉斯謨為“聖賢”,說他那精緻婉轉的靈魂源於對友愛與和睦的渴望和對爭鬥的反感。自古“聖賢 ”必當如是,其必須給世界帶來愛多於恨,帶來和諧多於爭執,帶來更多超越國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經常被現實中人目為虛渺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