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堡村[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三泉鎮下轄村]

任家堡位於340省道旁,毗鄰鎮政府。全村共有323戶,987人,占地1854畝,其中黨員30人,預備黨員1人,女黨員3人。無企業入住,村集體較薄弱。 三泉鎮任家堡村,曾經也稱作仁和堡村,是汾陽常說的三泉鎮的“五堡一鎮”中“五堡”之一,(“五堡一鎮”指任家堡、趙家堡、張家堡、南垣堡、李家街和三泉村)。在這座古老的村落里,老樹、祠堂、城牆、古廟……走近它,你就像走進了另一個時空。本期小微就和您一起走進三泉鎮任家堡村,去細細感受這座古村落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古樸與滄桑。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任家堡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莊簡介

汾陽市三泉鎮位於汾陽市南部,距城區約10公里。轄區內有陽城河、虢義河、賈壁河三條河流,以古代有三眼泉水而得名。這裡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也是三晉大地上的一座名鎮,它以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環境,成為千百年來晉中腹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果說汾陽是秦晉古道旱碼頭,那么三泉則是這個巨大碼頭上的商埠。而“五堡一鎮”中的“五堡”之一——任家堡村,就坐落於這座歷史名鎮的東部。
任家堡村是新石器時期的任家堡遺址所在地,占地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左右,1993年被列為汾陽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氏宗祠石刻簡介
在任家堡村還保存有一脈相承的任氏族譜,它是考證任家堡村悠久歷史的重要證明。據《任氏族譜序》記載:我任氏聚族於茲由來久矣,粵自有明洪武初,我始祖自州之義豐村,遂居於此,卋經兩朝年幾四百餘歲子姓相傳十有九葉,繩繩不絕,丁煩族大,派分五枝,佘小子生晚,既不獲全宗支派,縷析兩條分,兼甚一脈源流,久湮而遠沒,爰上自始祖下迄雲仍編為卋(拼音:shì,同世)圖,序以紀考,詳列於此,俾後卋子孫,庶知水源木本之意云爾。峕(拼音:shí,即“時”的訛字)大清乾隆四年正月 上浣之吉 第十五世孫 芳蓮 敬識

新修復的任家祠堂 新修復的任家祠堂

 新修復的任家祠堂
“仁和堡”名字由來
任家堡還有一個不被大多數人知道的名字——仁和堡。關於“仁和堡”這個名字的由來,在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龍天廟廟門 龍天廟廟門

龍天廟廟門,寫著仁和堡
任家堡位於三泉鎮東北方的土崖上,崖壁有七、八丈高。由村到鎮須走西門,為解決坡道太陡的問題,古人把二十多丈長的坡道修成三折,這一來,雖說坡度小了,但坡畢竟是坡,每逢雨雪天氣,上下坡可就艱難了,滑倒是小事,滾下去跌斷腿兒胳膊也是常有的事。
那時,這個小村里人不足二百,主要是任、王兩姓。而村子的起源是姓任的人先到,因此村名為任家堡。後來王姓勢力壯大,於是王姓家族的頭面人物,便聚在一起商議,決定先為村中鋪紅砂石板路,減少坡度,方便人們行走,乘機將任家堡改為王家堡。
任家堡丁字門內看牌坊
王姓鋪紅砂石板路首先從這裡開始。這工程的確不小,王姓不僅把二十多丈長,丈余寬的坡道,全部用大塊的紅砂石板鋪出來,還修了一座丁字門。又在門洞之外的一塊平台上,修了一個像城牆垛口似的圍欄建築,其間豎起一座品字形的三檐牌坊,彩拱綠瓦,造型秀美。特別是斜撐在牌坊木柱前後的四根灰青石方柱,每根有丈二長,六七寸見方,選材不俗,雕刻細膩,使處於崖頭上的這座不大的牌坊,能夠在狂風中巋然不動。
紅砂石鋪就的小路,如今已經被荒草覆蓋不少
紅砂石坡道、丁字門、牌坊,這三項建築工程,使原本土眉土眼的地方,成了一道景觀,有了文化品位。
丁字門及門前的牌坊
最後因為任姓家族不同意改村名,雙方各執一詞,公堂上爭得不可開交。
“堂下的任、王兩姓訴訟人聽著,任家堡不過是彈丸小村,幸有王姓家族為村中大興善事,這是村人的福氣,而任姓家族不僅自己不辦善事,還對善事大放厥詞,加以阻撓,是何道理?”
“至於說村名之事,王姓家族提出要改,這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國家有哪條律令不許更改村名?問題是任家堡這個村名本來起得就很俗氣,改為王家堡仍然是俗氣未脫、貽笑大方。我看要改,就改一個高雅村名,這個村名本官已給你們想好,就改為仁和堡吧。仁者,仁愛也;和者,親和也。你們兩姓的人覺得如何”
縣太爺運用儒家的中庸之道而獨闢蹊徑,解決了一場更名風波。
堡門中鑲嵌的石刻,見證著時間和歷史的流逝
任、王兩姓的村民一時對答不上。王姓的人心想:村名雖然改不成王家堡,但也不再叫任家堡了,立即表示贊成新村名。任姓的人心想:村名雖然不叫任家堡了,但也不叫王家堡,覺得也沒輸了官司,也表示願意接受新村名。於是,縣太爺當堂定奪,著人刻一塊“仁和堡”的石額,鑲嵌於村西丁字門上。王姓則盡可為村中辦好事而任姓不得阻攔。
城門下的石基和石刻映射出當時的繁盛
事後,刻著“仁和堡”三個大字的石額,堂而皇之嵌到了丁字門上,縣太爺和村子所在的潤澤洪里里正等人,都參加了村中的揭名儀式。又過了好些年,任姓家族為村中辦了些善事,修了東門,其上建了三官廟,還在門之南側修了一座振興文氣的魁星樓。於今,東門及丁字門都在,東門的門額刻“敦厚門”三字,丁字門上的“仁和堡”村名石額,今移存於村西的龍天廟門上。
仁和堡之東門。東門名字叫“敦厚門”
如今的任家堡
近年來,汾陽市三泉鎮對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任家堡遺址進行重點保護和挖掘,對舊村著手進行整體保護,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村文化品位和村民文化素養,真正打響任家堡村的“文化牌”。
側視任家堡丁字門
任家堡村,這座歷經滄桑巨變而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它就像一部厚重的歷史書籍,默默訴說著上百年來的歲月變遷。村中多年的老屋,經歷了風雨無數,卻依舊安然守候於此,這其間該有多少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的故事。或許我們該停下匆忙的腳步,認真的去翻閱它、品讀它,用心感受這古老村落里傳遞著的古樸韻味和它那種歷經風雨依然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
在此小微希望,在開發挖掘文化資源的同時,注重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子孫後代學習和發揚傳統的載體,將傳統的民風和舊俗傳承下來,作為一種的非物質文化指引精神,更好地傳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