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區蕭王莊漢墓

蕭王莊漢墓群,位於濟寧市北約4公里的蕭王莊村南及其輻射地帶,濟汶公路東側約300米處。俗稱“九女�堆”或“九米�堆”,為漢代墓群。
墓群原有墓冢9座,參差羅列其間。據《濟寧縣誌?卷一疆域略》載:“九女堆,在縣北五里,凡九堆,七在西,二在東,參差相向”。目前尚能確定位置的有6座。1號墓坐落濟寧市傳染病醫院北側;2號墓在蕭王莊村東南約600米處,六十年代“文革”初期被當地村民掘開,墓室慘遭破壞,出土一大批銅器、陶器、玉衣片等文物,也損失破壞殆盡,現僅存封土;3號墓位於村莊東南隅,現某空軍雷達部隊駐地院內,封土高約6米,底徑40米,1970年駐軍在其上安裝機器設施時,部分墓室破壞,曾出土青銅器和玉石器若干,現市博物館收藏的四個漢白玉石俑即為3號墓出土的;4號墓於村南約400米處,封土高6米,底徑40米;5號墓位於傳染病東南角處;6號墓在醫院“太平房”附近。5、6號封土已夷為平地,其餘三座早年已不知所在了。由於多年來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現地面僅存土冢四個,據有關資料證實,“九女�堆”據考證即為任城國諸侯王及其配偶葬墓群。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上級文物部門批准,1992年―1995年,濟寧市文物局對一號漢墓進行了搶救發掘、修復,再現了東漢任城國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觀。
經考證該墓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孫――孝王劉尚之墓。劉尚當時被分封為任城國國王,其後五代任城王在這裡統治和生活了136年,其族室死後均葬於此。
漢代皇帝子孫均享受當時最高爵位,除太子外,多被分封到各地任諸侯國國王,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據史料記載,東漢任城國轄任城(今微山仲淺一帶)、亢父(今喻屯一帶)、樊(今兗州黃屯一帶)三縣,有人口20萬,國雖不大,任城王的身份卻很高。
從發掘的孝王劉尚墓看,墓封土高十餘米,墓室內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高12米,建築為標準的諸侯王形制,墓室結構由墓道、東西耳室、過廳、前室和後室組成。半地下建築,墓道成斜坡,長21米。東耳室4.4×3.4米,西耳室5.8×4米,由墓道到過廳經兩室一磚三道封門牆。前室1.6×8.5米,後室10.9×8.1米,皆用方石鋪地、封頂、砌石壙。石壙與墓室間有一寬0.6―0.9米的迴廊。五重棺槨內墓主人身著銀縷玉衣,這是漢代僅次於皇帝的金縷玉衣的喪葬待遇。
該墓為東漢典型的全石結構,所用砌石(黃腸石)上約有多處隸書題記,據統計暴露在外的題記共有800多處,每處少則一、二字,多則十幾字,題記遍刻在迴廊及封頂、封門和棺床的黃腸石上,皆為建築石料來源地、當時各諸侯國及郡縣採石工匠題刻的文字標記。這些字型文字簡潔、結體自然、作風樸實,是明顯區別於漢代碑版隸書的一種民間書體,按年代推算這種書體處於成熟的隸書《禮器》、《史晨》諸碑之前,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這800多處,4000多個隸字題刻足稱我國漢代石刻字的大發現,對研究我國古文字的演變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這位地位顯赫的墓主人的無意中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由於此墓早年被盜,所以發掘時僅出土了三件國家一級文物及其它陶、石器。蕭王莊一號漢墓,在我國迄今發掘的東漢王陵中尚屬修復開放的首例,而且在已知兩漢墓中是出土刻石最多一座,因而彌足珍貴。自1996年開放以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學者和遊客。
蕭王莊一帶另有多個墓室尚未發掘,我們期待這些大墓下的秘密早日為人所知,為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任城增添新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