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成立於 2004年4月。學院現由 套用化學系、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 化工系、 材料化學系等四個教學系和 實驗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 綠色化工研究所(校級研究所)等組成。
學術研究
學院在生物降解性高吸水性材料、水溶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學品綠色生產技術、有機矽系列化學品的合成與套用、天然產物提取與改性等均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已在華南地區成功轉讓技術50多家,直接經濟效益達10多億元。近幾年來,共獲得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20項,市廳級課題21項和企業科技開發項目27項,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市廳級科學獎勵4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公開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被SCI或EI等收錄;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1項,專利授權11項,通過省級鑑定成果18項,出版學術著作5部。
辦學條件
學院現有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共4個本科專業和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在讀本科生804人,碩士研究生18人,並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現有1個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生物化工學科);1個廣東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與生物化工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校級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廣東省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辦事機構掛靠本院。學院擁有電感耦合電漿、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液相-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凝膠滲透色譜儀、差示掃描量熱儀、全自動平行反應器等現代化大型儀器及完備的基礎實驗設施,教研條件優越。
文化傳統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基金項目研究,踴躍參加各種技能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近五年來,學生獲國家級獎勵7人次,省級獎勵19人次,省級先進集體1個。
師資力量
化學化工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41人,其中專任教師30人,實驗系列人員7人,管理人員4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4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23人(另有5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國家人事部“百千萬工程”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8人; 博士生導師1名、 碩士生導師18人, 留學歸國人員5人。學院還從 重點大學、 科研院所聘請了6位 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學院現有 套用化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材料化學(高分子)共4個 本科專業和 生物化工 碩士點;目前在讀本科生490人,碩士研究生18人,並與西北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現有1個 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生物化工學科);1個 廣東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與生物化工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校級重點學科(套用化學)。 廣東省化工學會生物化工專業委員會辦事機構掛靠本院。
學院擁有電感耦合電漿、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液相-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凝膠滲透色譜儀、差示掃描量熱儀、全自動平行反應器等現代化大型儀器及完備的基礎實驗設施,教研條件優越。
科研成果
學院在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1999年《通用化學實驗技術》獲中國大學版協華南地區優秀教材評選一等獎;2005年《產學研聯合育人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通用化學實驗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和2005年《模擬化學實驗室的創建與實踐教學創新》均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位教師獲省級獎勵,多人次獲學校教學質量獎;《 通用化學實驗技術》被評為廣東省高校精品課程。
學院在生物降解性高吸水性材料、水溶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學品綠色生產技術、有機矽系列化學品的合成與套用、天然產物提取與改性等均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已在華南地區成功轉讓技術50多家,直接經濟效益達10多億元。近幾年來,共獲得 國家級項目7項, 省部級項目20項, 市廳級課題21項和 企業科技開發項目27項,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獲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市廳級科學獎勵3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公開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被SCI或EI等收錄;申請 國家發明專利21項,專利授權11項,通過省級鑑定成果18項,出版學術著作5部。
辦學理念
學院堅持“ 育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基金項目研究,踴躍參加各種技能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近五年來,學生獲國家級獎勵7人次,省級獎勵19人次,省級先進集體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