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看看東方國度里的大學,就拿我所在的這所擁有六十年歷史的大學為例吧!一切工作都以“形式”展開,其實這一點已成普遍現象,這是多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制啊!大一的第一個學期開設的課程比較少,如果有閒情逸緻的話,本來可以去圖書館“消遣”,可是各種“形式”總會把你折騰的半死。大大小小的各種會議均以“形式多樣,內容空泛”著名,只是讓你擺好造型拍幾張照片,以備宣傳和“上級”的考核評定。正是這種“內容空泛”導致大部分學生上課不想聽,活動不想參加,精神得不到豐富,唯一的目標就是混個文憑證書(因為找工作全靠這玩意兒),而不是學術上、人生價值上的追求。然而,領導終究是領導啊!太有才了,將“證書”定為檢驗學生才能的唯一標準,將活動現場點名與學分掛鈎,學分與證書掛鈎,把學生約束在各種不喜歡的活動中,隨即產生的便是“被上課”、“被上操”、“被運到”,最終達到“被生活”的優秀境界。
一切都要服從安排,為何要無條件服從?“領導”會美其名曰:“為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精神,給**留個好印象。”如若你敢有異議,你就準備好背“有叛逆”傾向、“脫離組織”、“脫離集體”的黑鍋,總要讓你處於進退兩難之境,有口難言,心怒而不能言,有力而不能發。這種教育無異於“奴役教育”。這樣造就的是順聽百命的“奴才”,而不是適應經濟飛速發展的創新性“人才”。這一點不需要我過多的闡述,錢學森老人家臨終時含淚對溫家寶總理說的話足以見證。
注重人際交往中“妖術”的培養,輕視科學前沿“學術”的堅守。我並不是說人際交往能力不重要,它固然重要,但對生活價值的取向、興趣的進一步發揚也不能這樣隻字不提吧!只要你“妖術”學得好,並能在“領導”面前打打太極拳,毋庸置疑,你的仕途之旅會迅速萌芽,並順利成長。這也是當今大多數人對“成功”一詞的理解所在,真是可悲可泣啊!在學子們心目中的這塊聖地上用兩隻眼睛,外加現在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也恐怕難以找到清淨、自由、歡樂、欣喜的土壤。
我也曾天真地想過一所大學,“在這裡沒有專業的區分,也不用上課,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最好的圖書館,有幾個對科學前沿有探索,對問題有真知灼見的看法,對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取向的大師來潤物細無聲足矣。”學生可以任憑自己的興趣去探索、專研、發揚,揚長避短。這樣才能喚醒他們沉睡了十幾年的創新意識,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大學不在無聊、寂寞、空虛,可是真正的大學——靈魂與智慧升華的場所姍姍未來。
我和身邊的同學也交流過,但他們覺得這樣的大學會使學生變得更加頹廢、碌碌無為,還是要堅持現行的教育體制。自從昨天看到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育後,我更加堅信這樣的體制。請讓我們靜靜的反思一下,六十多年了,為什麼竟無人問鼎諾貝爾獎?難道這不是“形式多樣,內容空泛”、重“妖術”輕“學術”所造的孽嗎?呼天搶地,天之大,地之闊,誰會為此動容,我只能站在當代大學裡仰望普林斯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