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史料
民國《海寧州志稿》云:“仰山書院在長安鎮覺王寺旁,嘉慶七年建。院之初建,沈君毓蓀實創其議,縻白金二千,鳩於眾者三之一,自任其二。既成,又獨任延師課士諸費者六七年。家本中人產,以是日落(備志)。洪楊劫後,舍宇殘毀。光緒十四年,里人陳方坦醵資並自捐款重建(新纂)。”
注釋:
1.縻mí:消耗,通“靡mí”。
2.醵資jù zī:亦作“醵貲”。籌集資金
民國《海寧州志稿》云:“《重修仰山書院碑記》:海昌長安鎮之有書院也,創始於沈君毓蓀、陸君鳴盛、陳君光庭、都君復基、倪君善治、鄒君諤、倪君谷城。時嘉慶七年,儀征相國阮公填撫吾浙,頒額曰‘仰山’,寓‘高山仰止’之意,亦以登書院之樓可望見皋亭一角,故云。厥後,貲用不給,課藝幾廢,且甬道門闌為工甚巨,事將中輟。賴王李三州牧吳太史敬義主持風教,或捐廉,或勸助兼得,陳君惟德、陸君景頤、許君槤、鄒君履墀chí、汪君澄之籌之甚力,而書院之講舍以全。中為崇雅堂,桃李門內有樓,曰‘更上一層樓’,之前有亭,曰‘坐春亭’。南疊石為山,曰‘小獅林’,環山雜蒔花木,周以曲池,至於邃室修廊,無不整而潔。諸生以時會課於其中,膏火有資。院之東,別營蒙泉義學,俾童稚之秀者,鹹肄業焉。其規為秩然備矣。自書院之建也,迄今將四十年,主講席者皆通經宏碩之儒,鎮之士掇巍科登膴仕者,接踵而起,然其人不僅以科名顯,皆能飭躬砥行,不負平日之所學。若夫伏處之士,亦各盛文藻,礪廉隅吁此,固悉由涵濡於詩書,嚌茹乎道,真有以成之者也。昔賢謂學校之設,所以端士習,正人心,厚風俗,書院蓋以輔學校也。其廢其興所系顧不重耶,司事諸君既慶鉅工之獲蕆,又懼其久而或渝也。屬為之記,以諗後之人。後之人守不易之規,綿綿延延,以及於無窮,則不特科名弗替於以端士習,正人心,厚風俗,其所益為何如哉。”
發展歷史
海寧州立第四國小
嘉慶十一年,聘錢塘沈颺侯為山長。嘉慶十四年,於頭門兩側設“蒙泉義學”以培養書院的初級學生。嘉慶十七年,清乾隆庚子恩科進士張駿為山長。清道光二年聘蕭山高鳳台為山長。時知州王壽榕,請得杭州府允準,將長安米商的厘金之半,撥給仰山書院,保障了書院一切開支費用。清鹹豐初,本鎮舉人陳方坦為山長,太平軍起,投筆從戎。嗣後由本院學子,嘉慶丁丑進士、署江巡撫陸元琅歸家任書院院長。同治四年,本鎮盛炳奎(舉人)修理了劫後尚存的書院,重新開課。光緒十四年原發起人陳惟德的孫子陳方坦,回鄉省親,出資三千兩又五百千錢幣再修仰山書院,並籌集“歲需經費”的基金。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令,改書院為高等級學堂,稱“海寧州立第四國小”。
海寧州中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朱寶縉創立“海寧州中學堂”。海寧州學堂系嘉興地區僅有的兩所學堂之一,如此這般,仰山書院又因教學革新而載入海寧教育史冊。海寧州中學堂仿西方學制和教學內容,學制五年,另設預科。學堂有從上海、杭州等地請來的教師,開設修身、國文、法制、歷史、英語、算學、博物、財政、體操等課,還一度請日本人教日語,教師中有留學生,更有如錢玄同、王國華(王國維之弟,英語教授)等名家。
“戊戌變法”時,仰山書院從主講到學子,“意氣風發地攻讀時政知識”,《新民叢刊》成為必讀課本。“戊戌變法”失敗,仰山人首先追隨孫中山先生,傾向革命,沈山壽等成為當時海寧州里國民黨的領導人之一,時張步青任學校校長。民國時期,汪培三由鎮長兼任校長。
由於仰山書院一貫對教師資質要求很高,所以人才輩出,清代有陸元琅、許槤、許楣、何國梁、陳方銓等名人、官員。後有朱定一、沈鼎三、韓維邦、陳慰堂、謝培康、馮朱棣等科學家、工程師。朱定一於1987年在美國對沈鼎三的夫人應芬林說:他們這一輩“仰山學子”在美國的有十多人,他們總以是“仰山學子”自豪。正因仰山教學質量聞名於當時,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先生的父親,當年特意讓查濟民住於曹振麟家,就讀於仰山書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