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鎰稱銖

以鎰稱銖

以鎰稱銖,拼為yǐ yì chēng zhū,指用鎰同銖相比,表示力量處於絕對優勢。出自《孫子•形》。其中的“鎰”和“銖”是古代的兩個重量單位。鎰是比“兩”大的單位,一鎰等於24兩;銖是比兩小的單位,一兩等於24銖,一鎰就相當於576倍的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常取得勝利的軍隊,是因為具有如同以“鎰”稱“銖”那樣的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則如同以“銖”稱“鎰”那樣處於絕對劣勢。舉例說明:女真在軍事實力已足以與遼東明軍抗衡時,最後形成了眾寡懸殊、“以鎰稱銖”的態勢,推翻了明王朝。

基本信息

解釋

相比,表示力量處於絕對優勢。“鎰”和“銖”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關於“鎰”的換算有兩種說法,一是二十兩為“鎰”,二是二十四兩為“鎰”;一兩為二十四“銖”。“以鎰稱銖”就是四百八十或五百七十六比一,旨在表明絕對的優勢或絕對的劣勢。

出處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註:“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王皙註:“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

成語典故

以鎰稱銖以鎰稱銖
這則成語出自《孫子兵法》:“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其中的“鎰”和“銖”是古代的兩個重量單位。鎰是比“兩”大的單位,一鎰等於24兩;銖是比兩小的單位,一兩等於24銖,一鎰就相當於576倍的銖。
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常取得勝利的軍隊,是因為具有如同以“鎰”稱“銖”那樣的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則如同以“銖”稱“鎰”那樣處於絕對劣勢。簡而言之,就是要以多勝少,以優勝劣。當然,孫子所說的“以鎰稱銖”既是用誇張的手法強調集中優勢兵力的重要性,同時,更深的含義在於強調綜合態勢的對比。而這種綜合態勢是經過一系列謀略運用,逐步營造而成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伐大樹”戰略思想就清楚地體現了其中的奧妙。
在進攻烏拉部族的一次戰鬥中,努爾哈赤曾將烏拉比喻為大樹,用以教導他的兒子皇太極說:“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斤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努爾哈赤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逐步展開其宏偉藍圖的。
努爾哈赤起兵之初,所要砍伐的“大樹”很多,先是女真內部各大部族,然後是強大的明王朝。為了一棵一棵地砍倒這些“大樹”,努爾哈赤先是騙取明王朝的信任與支持,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
與此同時,盡力與蒙古各部落首領聯姻、結盟;與朝鮮交好。這就把來自三方面的威脅減至最低限度。
等到基本上統一了女真,軍事實力已足以與遼東明軍抗衡時,努爾哈赤才將斧頭揮向了明王朝這棵大樹。經過一次次戰鬥,最後形成了眾寡懸殊、“以鎰稱銖”的態勢,推翻了明王朝。

成語辨析

同義詞:以銖稱鎰、以銖程鎰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