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廟概況
江西省南昌縣塘南鎮林柘街的令公廟座落於撫河的北岸,依堤傍水,氣勢雄偉。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張巡(公元709-757年),河南南陽人,唐開元進士,天寶年間安史之亂時,他與許遠守椎陽,抗擊異族侵略,多次打敗敵人的進攻,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英勇捐軀,被稱為“張令公”,建廟時中原大地正遭受著異族的入侵,為了紀念先賢,激勵當代,教育後人,先輩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建立了此廟.初建時期的令公廟規模宏大,觀、閣、寺、廟皆有。隨著歲的推移,令公廟同我們中華民族一道歷經滄桑,幾度興廢,廟名亦曾改名為“興隆庵”。民乙亥修繕時,恢復了令公廟原名。
令公廟戲台
座落於令公廟內,建於南宋末年,戲台台基由磚石砌成,高1.75米:台面由木板鋪成,寬6.50米,深6.80米。兩旁設有副台為樂隊座位,每個寬1.85米,後台深2.90米,長20米,台中有藻井,台頂土瓦鋪蓋,四角屋脊上保留了少數石雕動物。戲台後牆有歷代戲班題壁,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55年由朱連芳率領的南昌市採茶劇團,進廟登台獻藝,劇目有《哪咤鬧海》、《磨難記》、《秦香蓮》、《七姐下凡》、《趕子圖》、《買水記》和《打金枝》等。1956年由鄧筱蘭率領省採茶劇團演出,劇目有《南瓜記》、《菜刀記》、《玉帶記》、《白扇記》、《白蛇傳》等。令公廟戲台是南昌縣唯一倖存的古建築。
日寇令公廟大屠殺
1942年農曆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在漢奸走狗的帶引下,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3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蕩。
18日,殘害了張家山等三處的農民後,立即又竄到柘林街碼頭口、令公廟、西塘溝等地,對300多農民槍挑、刀劈、機槍掃射。頓時柘林街上屍體遍地,撫河被鮮血染紅。 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地點之一。連同住在廟裡的從羅家,武溪等地避難的22戶難民共120多人,慘遭滅絕人性的集體屠殺。手無寸鐵的人們雖然作了拼搏反抗,但除了二名倖存者外全被殺害。
據當時在令公廟的倖存者魏金山回憶:令公廟是柘林街的一座較大的建築物,廟內住著武溪等地逃難來的22戶難民共130多人。7月18日拂曉時分,日軍包圍了令公廟,有5個鬼子手持上刺刀的長槍竄入令公廟,把機槍架在戲台上,把所有廟內的人叫起來,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著,逐個搜身。早上7時許,大屠殺開始,日軍對準賣豆腐的壯年人當胸一刀。被殺後,在地上掙扎,鬼子怕周圍民眾反抗,立即將60多個男的分6個人一批,先殺年輕的後殺年老的,爾後又將婦女兩個人一組,頭髮連結在一起,反捆著雙手,推出廟門外撫河邊用刀刺。此時的魏金山只有七歲,正鬼子對他母子動刀時,廟內的大鐘突然撞響,鬼子衝進廟堂,母親帶著他立即躲在戲台底下的爛草堆里,才倖免一難。他親眼看到父親和妹妹等131名無辜村民被殺害,有的年輕婦女還被先奸後再殺。更可惡的是鬼子連正在吃奶的妹妹也不放過。
一時間柘林街烏雲遮天,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蕭殺寂靜,連狗叫聲都聽不到。鬼子兵從令公廟撤出後,又瘋狂血洗柘林街,先後在祖師壇、觀音閣等地集體屠殺無辜民眾,他們逢人就殺,見房屋就燒,看到財物就搶,柘林街上四處濃煙烈火,屍橫遍地。這一天,日本鬼子在柘林街殺害民眾860多人,燒毀房屋723棟,遇難者的鮮血染紅了撫河水。
1987年,在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關懷支持下,鎮政府籌資了11.5萬元,全面整修令公廟,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令公廟的原貌。1987年12月28日,省人民政府把“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的見證,現在是全鎮文化活動的中心,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