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第一中學校

1989年從介休學巷遷址崇文街13號,1999年遷址崇文街新校區(現介休二中),2009年又喜遷新校。 改革開放30年,也是介休一中持續發展的30年,學校占地面積由28畝、110畝到現在的278畝,辦學規模由6軌、12軌發展到今天的20軌。 網路教研作為我校教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最終目標就是在傳統教研的基礎上,結合校本教研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構建開放、合作、分享的教研平台,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

介休一中創建於1943年,辦學66年,三度遷址,幾經易名。1989年、1999年、2009年對於介中而言是持續發展的三個重要起點和里程碑。1989年從介休學巷遷址崇文街13號,1999年遷址崇文街新校區(現介休二中),2009年又喜遷新校。改革開放30年,也是介休一中持續發展的30年,學校占地面積由28畝、110畝到現在的278畝,辦學規模由6軌、12軌發展到今天的20軌。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在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創造了驕人業績,獲得多項殊榮:“國家級依法治校示範校”、“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山西省文明學校”……特別是09年3月,介休一中順利通過省級示範校複評,10月8日正式掛牌;5月,經過專家組嚴格的考核、評審,再一次被命名為“山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09年高考,529人達本科線,達線人數、達線率在晉中市名列前茅,被評為晉中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從2001年以來,12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14名同學考入北京大學,位居晉中市榜首。
2009年 9月1日,介休一中喜遷新校。新校建築面積達18萬餘平方米,功能設施齊全,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融,歷史文化、現代文化並舉。為了適應新環境、新課改的要求,本學期完成了機構調整,形成了“一室三部五處六中心”的基本管理模式,完善了領導班子,初步形成了制度建設、量化考核、積分管理、年級負責制以及與學校相適應的各項管理機制,學生自主管理初見成效,各項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為學校今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及奮鬥目標(在3-5年內把介中建設成為山西省一流的示範高中),全面落實教師隊伍培養計畫,紮實推進以“學案導學法”為基本模式的課堂教學改革,積極開展以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文化建設活動,努力提高辦學品位。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著力於三支隊伍梯隊建設,即教師隊伍梯隊建設、班主任梯隊建設、員工梯隊建設,啟動了首席教師、首席教師後備人才、風格教師、骨幹教師、教學能手、教壇新秀六個梯隊培養機制,實行班主任星級制,不斷加大培訓、考核力度,做到內外聯動,提供平台,政策保障。
介休一中信息技術教育中心,現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錄像教材600多小時,多媒體資源1200多G。建成的項目有:覆蓋全校的綜合布線,裝備高端設備的網路中心,性能優良容量大的伺服器組和存儲設備,功能超強的管理軟體和套用軟體,班班通多媒體教室60間,計算機教室六間,語音教室兩間,數位化智慧型廣播系統,電子監考系統及考試監控室,校園安防監控系統,多功能報告廳兩座,信息技術資料室,分布在全校各辦公室和教研組的多媒體電腦。學校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後,還有不少信息化設備要建設使用,包括電子閱覽室、校園電視台、數位化探研實驗室、數位化環保實驗室等。
學校除了硬體建設外,對教育資源的建設使用也非常重視。不僅充分利用上級教育部門提供的教育資源和管理系統,還按照老師們的要求,自籌資金購買優質的網路資源(如101教育資源網、高考資源網,中學語文資源網、中國教考資源網、網上學生心理測評系統、山西省中國小學籍電子管理系統、山西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發展電子管理系統等),供教師備課使用。
網路教研作為我校教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最終目標就是在傳統教研的基礎上,結合校本教研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構建開放、合作、分享的教研平台,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我校以教科研處牽頭,開展學習教育理論活動,組織教師進行網路教研的技術培訓,學習課改精神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校內外優秀課例,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藝術,為參與網路教研做好準備;開展網路閱讀,要求寫教學隨筆,記錄教育生活的每個精彩片段,真實記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組織教師網上集體備課,網上專題討論,網上評課。開展網上課例研究、課堂評價等活動,上傳優秀論文、教案、反思、總結、試卷等,建立學科專題資源庫;建立教師部落格和專題帖,連結各位教師的部落格網頁,形成學校部落格資源,及時發布教研信息,上傳優秀博文,組織教師線上交流,促進教師間和諧發展,共同提高;要求承擔課例的年級組每人上一堂研究課,先在教研組內進行展示評比,然後參加學校網路優質課競賽,刻錄課例並上傳校園網,供教師觀摩。
網路教研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運用,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學習與交流,開拓了一個全新而廣闊的空間,為教師搭建了一個比現場教研更廣闊的交流與研討平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引領和資源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