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旺傑

仁增旺傑

男,藏族,1936年生,西藏自治區隆子縣人,196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專學歷。1959年10月至1962年1月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新巴區列麥鄉農會主任。1962年1月至1964年12月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新巴區列麥鄉副鄉長。2008年去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仁增旺傑 (1936-2008)

1964年12月至1971年8月在西藏自治區隆子縣新巴區列麥鄉先後任黨支部副書記、公社革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1971年8月至1974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常委、隆子縣委副書記。1974年10月至1977年10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常委、隆子縣委書記。1977年10月至1983年1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常委、隆子縣委書記、隆子縣革委會主任、隆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1983年1月至1984年5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委副書記、隆子縣縣長。1984年5月至1991年5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委書記、西藏自治區隆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1991年5月至1993年6月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列麥鄉黨委書記。1993年6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政協副主席、西藏自治區隆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列麥鄉黨支部書記(1996年3月起按副省級待遇)。1998年5月後任西藏自治區隆子縣列麥鄉黨委書記。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2008年8月25日18時20分在拉薩逝世,享年74歲。

光榮事件

老驥伏櫪

年屆67高齡,卻不言退休,依然在山溝溝里奔波,而且不怕辛苦;享受副省級待遇,卻偏要當個七品以下的鄉黨委書記,為2200多人的大事小事操心。

他,就是現任西藏隆子縣列麥鄉黨委書記的仁增旺傑,中國目前行政待遇最高、年齡最大的鄉幹部。

農奴出身的仁增旺傑是西藏和平解放50年滄桑巨變的直接見證人。“以前的日子和現在沒法比,”仁增旺傑說。西藏和平解放前,他一直是列麥鄉大農奴主的奴隸,每年要背著五六十公斤重的糌粑徒步到數百公里外的拉薩送貨二三次,其餘時間則為主人放牛羊和種田,幹些粗重的雜活。“那時候,我們奴隸是會說話的牲口,主人怎么說就得怎么做,吃的還不如牲口。我住的房子更是小得可憐,剛好可以夠我躺下。有時幾個人到屋子裡聊天,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仁增旺傑的生活開始有了變化。1954年和1956年,仍然是奴隸身份的仁增旺傑被派去修築川藏公路。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築路,其艱辛可想而知,但仁增旺傑卻認為這兩年是他當奴隸以來最快樂的日子。“一天有四塊大洋拿哪,幹活給工資,還有很多吃的,怎么會苦?”仁增旺傑眯起眼睛,笑容浮在臉上,仿佛昔日的快樂時光重又回到眼前。

決心跟著黨

1959年4月17日是仁增旺傑永遠忘不了的日子, “當時我因為長期跑拉薩腿壞了,臥病在床。其他的奴隸勸我一起逃走,說解放軍如何如何可怕。可築路時我和解放軍打過交道,我知道他們是好人。”仁增旺傑第一次見到了平叛的解放軍,一位和藹的戰士居然請他這個“會說話的牲口”喝茶,他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從此下決心一輩子跟定了共產黨。

發展列麥鄉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仁增旺傑在列麥任農會主席,1962年入黨後任黨支部書記,從此開始了他40多年的從政生涯。他擔任過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當選過中央候補委員和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參加過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此外,他還在隆子縣、山南地區和自治區擔任過領導職務。然而,在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官” 中,他最難以割捨、任職時間最長的還是列麥鄉黨委書記這一頭銜。1992年,離開列麥鄉6年後,時在山南地區任要職的仁增旺傑再一次要求到列麥鄉當書記,他說: “按我的知識水平只能當個鄉幹部,還是讓我回鄉里吧,當什麼都行。”從那時起,這位僅離開列麥6年的老人懷著改變列麥、發展列麥的雄心,樂滋滋地回到了鄉里,再也沒有離開過。

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仁增旺傑守在列麥鄉的“根據地”。他每天早晨5點鐘起床,吃點糌粑,喝上一壺酥油茶,就開始走家串戶,看看民眾新的一天有什麼要求、希望,有沒有不如意的事情需要鄉里解決。

發展教育

“列麥發展既缺錢又缺人,但最關鍵的還是缺人才。” 仁增旺傑說。為此,他把發展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目前全鄉有5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他在鄉里時三天兩頭都要往學校走走,看看學生、老師或講講課。 “和平解放前,列麥全鄉僅有25人識字,都是貴族或喇嘛,勞動人民識字的一人都沒有。現在全鄉18歲至40歲的80%以上有文化,”仁增旺傑說,“西藏的發展關鍵也在培養人才,不抓好教育,西藏將永遠處於落後狀態。 ”

列麥環境

列麥山高溝深,地處偏僻,長期以來缺糧缺水又缺草。仁增旺傑卻認為“山高溝深是列麥發展的好條件,”他說, “溝深所以氣候好,野桃多,可以嫁接水蜜桃,發展經濟林木。可以搞蔬菜基地,我準備請內地農民到這裡種大棚蔬菜,農民增收又多了一條途徑。”

列麥改造變化

多年來,在仁增旺傑的帶領下,列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列麥鄉農民的人均收入超過2000元,農民手頭現金有三四百塊錢。做木匠的巴桑有20間房子,妻子織氆氌,孩子跑運輸,光存款就有20多萬元,他家的存糧可以吃五六年。強巴是個牧民,有200多頭氂牛,13萬元存款,5000克(1克等於14公斤)存糧…… 說起這些,仁增旺傑顯得異常興奮,而在舊西藏,列麥只有800頭牲畜,除了農奴主,沒有不靠借債過日子的。在和平解放前的20到30年時間裡,列麥逃跑的奴隸有55個,餓死的有28個,而當時列麥全部人口只有667人。

對於列麥鄉的數字,仁增旺傑如數家珍。談到列麥未來發展,仁增旺傑雙目炯炯有神,一隻手有力地在空中比劃著名列麥未來的宏圖。“石頭多,可以辦石材加工廠,成立自己的基建隊呀。我們山上有藥材,貝母、蟲草、紅景天、雪蓮花,哪樣不是寶?再說,山裡的礦也很多,銻礦、鉛鋅礦……我們還有自己的水電站,老百姓用電解決了,還可以賣一些出去。”

在拉薩,仁增旺傑有西藏自治區政府分配的一套很舒適的住宅樓,但他很少在拉薩住,最多每個月回來一次,呆不了幾天又走了。今年藏曆年間,他還拖著他那不太靈便的雙腳,奔波在列麥的地頭田間,訪貧問苦。“黨和人民給了我這么高的待遇,我只有多做工作來報答,”他說, “我在鄉下吃得香、睡得好,與老百姓打交道最舒服。”

至於什麼時候退休,仁增旺傑笑笑說:“再貢獻幾年吧。”

社會影響

“我們奴隸是會說話的牲口”如果沒有民主改革,仁增旺傑的命運將和百萬農奴一樣悲慘。

1935年7月出生於西藏隆子縣的仁增旺傑,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一直是奴隸。他每年要背著五六十公斤重的糌粑徒步到數百公里外的拉薩送貨兩三次,其餘時間則為主人放牧牛羊和種田,乾粗重的雜活。仁增旺傑曾回憶說:“那時候,我們奴隸是會說話的牲口,主人怎么說就得怎么做,吃的還不如牲口。我住的房子更是小得可憐,剛好可以夠我躺下。有時幾個人到屋子裡聊天,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仁增旺傑的命運開始發生改變。1954、1956年,仁增旺傑兩次參加了川藏公路的建設。艱苦的勞動絲毫沒有使仁增旺傑感到痛苦,反而將其視為有生以來最快樂的日子。後來,他總是笑眯眯地面評價自己當時的生活:“一天有4塊大洋拿吶,幹活給工資,還有很多吃的,怎么會苦?” 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日子發生在1959年4月17日,“當時我因為長期跑拉薩腿壞了,臥病在床。其他的奴隸勸我一起逃走,說解放軍如何如何可怕。可築路時我和解放軍打過交道,我知道他們是好人。”仁增旺傑對這個細節終生難忘。很快,他再次見到了前來平叛的人民解放軍。一位和藹的戰士居然請他這個“會說話的牲口”喝茶,他心裡湧起陣陣暖流,從此下決心一輩子跟定共產黨。

民主改革後,仁增旺傑和廣大農奴獲得了解放和自由,幸福的日子像做夢一樣來到身邊。仁增旺傑一家分到了田地和牲畜,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財產,他高興得流出了眼淚。當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把奴隸主的借據和賬本一一燒掉時,歡呼雀躍的翻身農奴們不停地高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

1959年10月,仁增旺傑擔任了西藏隆子縣新巴區列麥鄉農會主席。如果將仁增旺傑一生擔任的職務排列出來,會是一條很有趣的弧線:隆子縣新巴區列麥鄉黨支部副書記、公社革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隆子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長、山南地區政協副主席,幾乎是把從鄉村到縣級的幹部職位完整、反覆地履行多遍。

1971年8月,仁增旺傑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進入省級幹部行列。同時,他還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二大代表,參加過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 “黨和人民給了我這么高的待遇,我只有多做工作來報答” 在西藏,農奴出身的革命幹部中,仁增旺傑的職位並非最高,但他卻創造了另一個紀錄:他是行政待遇最高、年齡最大、從不退休的“鄉幹部”。

1992年,已經擁有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資歷和山南地區政協副主席職位的仁增旺傑,毅然“自貶官職”,回到家鄉——隆子縣列麥鄉擔任黨委書記,由此,所有高於鄉黨委書記的職務反成“兼職”。這其中沒有任何高深莫測的理由,僅僅是出於建設家鄉的樸素考慮。由此開始,直到逝世,他就再也沒有離開生養他的這塊土地,雖享有副省級幹部待遇,卻實際做著鄉幹部的工作,成為帶有傳奇色彩的基層幹部。 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仁增旺傑都守望在列麥鄉這一“根據地”上。他每天早晨5點鐘起床,吃點糌粑,喝上一壺酥油茶,就開始走家串戶,拖著他那不太靈便的雙腳,奔波在列麥的地頭田間。看看民眾有什麼新要求,有沒有不如意的事情需要鄉里解決。他說:“黨和人民給了我這么高的待遇,我只有多做工作來報答。”他對自己的鄉官職位非常滿足,甚至十分得意:“我在鄉下吃得香、睡得好,與老百姓打交道最舒服。” 列麥鄉生態環境惡劣,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850米,“十座大山三條溝,八個山坳十六村”,“山高溝深耕地少,缺糧少水又沒草”。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仁增旺傑的帶領下,列麥幾十年來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家家戶戶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房子,田裡麥浪滾滾,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很多列麥民眾都親切地稱呼仁增旺傑為“阿爸”。 在西藏還流傳著仁增旺傑5次搬家的故事,從另一側面展示了這位優秀基層幹部的卓越品質。民主改革時,身為農會主席的仁增旺傑分得一間較好的樓房,但在看到翻身農奴扎西分得的房子破舊時,仁增旺傑認為“當幹部的好馬不先騎,好鞍不先用”,就與妻子赤列搬到桑欽寺的廟堂里。隨後,因在鄉里辦國小找不到房子,仁增旺傑又與妻子商量道:“培養翻身農奴的後代是大事,這廟房挺寬敞,讓給學校吧!”他們又一次搬到廟房旁的一間破屋子裡。但是沒過多久,仁增旺傑又把自己的房子無償讓給了無力翻修房子的達娃卓瑪一家。仁增旺傑在擔任鄉黨支部書記時,他把家由全鄉收入分配最高的二隊搬到三隊。在三隊收入逐漸好轉後,已經擔任縣委書記的仁增旺傑,再搬到一隊,並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大家把原來勉強種糧的“桑欽壩”改種飼料,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歷史評價

上世紀50年代末期發生在西藏的民主改革運動,不僅是中國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偉大標誌,更是改變了百萬農奴的命運,成為人類社會走向文明和進步的里程碑。

仁增旺傑,一個“中國最高行政級別的鄉幹部”,既為西藏民主改革的輝煌歷史所創造,又以其充滿傳奇的人生經歷出色地詮釋了這段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