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村[福建漳州龍海市紫泥鎮下轄村]

仁和村是福建漳州龍海市紫泥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九龍江北港出海口處,滸茂島東部。東鄰金定村,西北鄰新洋村的草洪社與金峨社,南鄰九龍江、巽玉村及甘文業開發區。全村總面積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30戶,3379人,其中仁和社410戶1671人,會魁社250戶1050人,合興社170戶659人。

政區沿革

仁和村在明嘉靖年間屬龍溪縣二十八都滸茂社。清乾隆年間屬二十八都滸茂保。民國28年12月屬龍溪縣第六區樂群鄉仁和保。民國36年屬滸茂鄉仁和保。1950年與巽玉、會魁、合興和金定合併為龍溪縣第四區金定鄉。1956年為龍溪縣平寧區金定鄉。1958年撤區並鄉屬城內鄉,9月屬海鷹公社金定耕作區。1959年3月屬紫泥公社金定大隊。1961年從金定大隊拆出成立仁和大隊。1969年與巽玉村合併為仁和大隊。1981年與巽玉分開仍為仁和大隊。1984年為紫泥鄉仁和村。1992年為紫泥鎮仁和村,轄仁和、會魁、合興3個社。

姓氏源流

仁和村為林姓聚居地,林姓占全村總戶數的70%,共563戶2326人。其源流來自城內村,於清乾隆年間遷入仁和村。

合興社吳姓85戶332人,祖先來自角美壺嶼村,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合興社。

會魁社陳姓14戶70人,來自角美玉江村、吳宅港,於清乾隆年間遷入會魁社。詹姓17戶90人,於清雍正年間由漳州鰲頭遷入會魁社。連姓93戶381人,其祖先來自宋代的連南夫,傳至第十世連佛寶開基今江東馬崎村,徙遷金定村至第十三世,再由金定遷入仁和社。

此外,會魁社戴姓9戶26人,楊姓6戶19人,合興社何姓1戶5人。

經濟狀況

全村以農業為主,農業耕地面積2240畝,其中水田2140畝,魚塘100畝。2000年以前以種植水稻為主,2000年以后綜合開發,70%水田改為養殖對蝦。在本村開店有30家,做流動生意10家;新辦機磚廠2家,肉製品廠2家,從事運輸有汽車、農用車30部,水上機磚運輸船10隻;種植蘑菇15萬平方米,養金定鴨10萬隻,勞動力轉移400多人,勞務輸出國外有10人。2005年全村社會總產值790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1200萬元,工業總產值為240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

全村普及電力供應,電視普及率達90%,電話普及率達90%,有手機300部,電腦110台,大多數人以電、液化氣或煤為烹飪燃料,100%農戶飲用北引自來水。

1995年建鄉鎮水泥公路,經城內、石碼與省道連線。2000年全村民眾自己投資建設環社水泥道路,寬4米、長2公里,並在村道、社道上裝照明路燈。村內有醫療所4所,6名工作人員。有一所國小,1966年將原會魁國小、仁和國小合併為仁和國小;2005年列為省級建設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建成一座三層1000平方米教學樓,設有六個班級,學生250人,教師16人。還有2所幼稚園,學生60人。

文物古蹟

仁興宮 位於仁和社,始建於清朝,民國二年重修,1992年投入17萬元重建。坐南向北,為二進式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內供玄天上帝。廟內現存一石碑為民國二年石碼華僑會長林平原、豐遠船主林文獅、豐美船主林文性、豐盛船主林深簡及村民捐資的姓名、金額。堂上有“帝德如天”木匾,門前有古龍柱和石獅各一對。

鳳魁宮 位於會魁社,建於清朝,1987年重建。坐東向西,占地210平方米。內供謝府元帥。

合興宮 位於合興社,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光緒年間重建;2005年投入23萬元再次重建。坐南向北,占地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2.2平方米,配有戲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