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動畫本體、中國動畫以及動畫文化和教育等三個方面對動畫藝術進行了相對全面和深入的探討。其中對動畫本體的構成、數位技術與動畫的關係等動畫本體理論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全新的見解。對中國動畫理論研究的得失、中國動畫的表演、剪紙動畫與水墨動畫等傳統問題也能從歷史開掘翻出新意。 對美國動畫、歐洲動畫、日本動畫的部分作品亦能從社會文化、政治、教育等不同角度進行闡釋。首次梳理、辨析了教育動畫的理念及其範疇。本書視野開闊,學養深厚,呈現了中國動畫理論研究的新水準,是我國動畫理論、史論研究者和相關學習者必備之參考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動畫本體
第一章 什麼是動畫
繪畫與動畫
敘事的繪畫
意指的繪畫
意指敘事的動畫
意指敘事原理
第二章 敘事的意指
漫畫的意指
意指敘事的形成
甜美的意指及其敘事
第三章 仿真的意指
動畫仿真的早期形態
仿真造型的緣由
另類仿真
一個總體性的說明及示意圖
第四章 裝飾的意指(中國動畫造型美學)
不同的意指語境
裝飾的意指
敘事對裝飾的校正
第五章 偶動畫的本體
動畫偶和雕塑、木偶戲的關係
動畫偶的材料表演
偶動畫造型與材料的博弈
數字偶的出現和偶動畫的危機
數位技術不可能取代偶動畫的幾點理由
第六章 數字媒體與動畫
影像數字媒體的構成
數字媒體的“寄生性”
數字媒體的“同質性”
數字媒體的呈現
數字媒體介入影像(廣義)的三種方式
數字媒體的程式化生存
第七章 《阿凡達》是卡通片嗎
數字手段和想像造型不等於動畫
合成卡通片的困境
意指的語境
第八章 “非虛構卡通片”辨析
心理不能承受之“痛”
倫理不能揭示之“私”
影像不能呈現之“形”
第九章 康定斯基對先鋒動畫理論的影響(肖湘寧)
康定斯基的通感理論與《彩色韻律》
康定斯基理論與先鋒動畫的動態特性
康定斯基理論與先鋒動畫的音樂性
附錄 沒有媽媽的孩子—美術電影本體論思索
第二部分 中國動畫
第十章 中國動畫表演的體系
動畫表演的兩大體系
中國動畫表演體系與其他體系的關係
中國動畫表演體系的形成
中國動畫表演體系的拓展
對於中國動畫表演體系的思考
第十一章 新中國偶動畫的表演(1949—1966)
偶動畫表演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動物偶的表演
正面人物偶的現實主義表演
反面人物偶的浪漫主義表演
中間人物偶的風格化表演
第十二章 剪紙動畫的興與衰
剪紙片的興起
剪紙片的成熟
剪紙片與革命敘事
剪紙片的復興與衰落
第十三章 水墨動畫的造型與敘事
齊白石的造型和《小蝌蚪找媽媽》
李可染的造型和《牧笛》
程十髮的造型和《鹿鈴》
吳山明的造型和《山水情》
董仲恂的造型和《蘭花花》
第十四章 動漫考原
什麼是動漫
動漫概念的由來
動漫概念發達之猜想
動漫概念之災
第十五章 中國動畫理論“去民族化”思潮的幾個問題
中國動畫“去民族化”在2013年的提出
關於早期中國動畫民族化的問題
關於民族化的“傳統”與“現代”對立的問題
關於中國動畫的商業化(全球化)與民族化相矛盾的問題
關於中國動畫民族化的認同問題
關於對中國動畫人民族化傾向的評判
附錄 “動畫”的觀念:試析中國動畫理論研究的誤區
第三部分 動畫文化與教育
第十六章 美國動畫和反恐政治(1):認同反恐
為了“理想”而使用暴力
為了維護秩序而使用暴力
第十七章 美國動畫和反恐政治(2):反思反恐
對於“仇恨”的反思
對於迷戀權力的反思
第十八章 美國動畫和反恐政治(3):在反思與認同之間
對於暴力使用的默認
對於暴力主體的反省與認同
第十九章 漢納—巴伯拉公司與美國早期電視動畫的
“黃金時代”(徐坤)
美國早期電視動畫的“黃金時代”
漢納—巴伯拉公司的貢獻
深遠影響:從《摩登原始人》到《辛普森一家》
第二十章 歐洲動畫新主題:文化傳承的焦慮
對於學習能力退化的焦慮
對於“功利主義”的焦慮
對於“霸權文化”的焦慮
第二十一章 歐洲動畫新主題:認同的焦慮
價值認同的焦慮
民族認同的焦慮
國家認同的焦慮
第二十二章 歐洲動畫新主題:與神同在
獨特的結構和主題
神為什麼離我們而去
與神同在
與神同在的別樣形式
第二十三章 教育動畫導論
動畫中的教育與藝術
知識教育動畫
道德教育動畫
神學教育動畫
第二十四章 日本動畫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張玲玲、聶欣如)
《生日快樂》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仁太坊》與自然教育思想的本土化
《琴之森》與融入世俗社會的自由精神
附錄 動畫電影《紅辣椒》與精神分析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