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一九六三年八月,什邡縣城關鎮黨委為了滿足失學的應、往屆國小畢業生的讀書要求,決定在外北街原印刷廠舊址創辦一所民辦中學,定名為“城關民中”,後遷往外北民小。
一九六 四年十月底,學校遷入位於東門外的火柴廠。根據上級要求,城關民中走半工半讀道路(當時這叫做“又紅又專”)。
一九六五年九月,政府為了加強學校管理,為學校派來了校長,任命了副校長,新調入八名教師,民中教育逐步規範化。
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學校因“文革”停課,教師分到城關各國小戴帽國中班任教。
一九七一年三月,城關各國小戴帽國中班合併,撤除農機附小恢復中學,教師以原城關民中的為主,同時抽調了各國小拔尖教師,學校改名為“城關二中”,性質由民辦中學改制成為公辦國中。
一九七二年,實行“工人階級管理學校”,“城關二中”更名為“紅衛中學”,學校在招收四個國中班的同時,還招收了一個高中班。
一九八〇年八月,城關一中併入城關二中,學校改名“城關中學”。
一九八一年,什邡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關鎮改名為方亭鎮,學校隨之更名為“什邡縣方亭初級中學”,這一年,學校教職工人數增加到41人。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在什邡乃至整個溫江地區都享有盛譽。
一九八四年,學校成為什邡第一個被評為“德陽市文明單位”的學校。
一九九五年,市政府根據城區學校整體布局及我校發展的需要,在竹溪公園附近按現代化學校的布局要求,新建了占地23000平方米的新校區,學校於1995年9月遷入位於金河南路298號的新校區。
二〇〇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後,我校由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根據《什邡市政府地震災區學校重建規劃》按照原址擴建的方案全額捐資進行了整體重建。
二〇一〇年五月,經上級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學校更名為“什邡市方亭慈濟初級中學”。
二〇一〇年九月,師生入駐重建後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