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細小病毒B19

人類細小病毒B19是英國科學家Cossart及其同事於1977年在篩查無症狀B肝患者血清時無意發現的,根據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特點將其歸為細小病毒科。

中文名稱

人細小病毒B19

英文名稱

Human Parvovirus B19

分類類型

分類

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亞科>紅視症病毒屬>人細小病毒B19

發現

由於其是在B組的第19號樣品中發現的,故命名為B19病毒。最初人們認為B19是人群中普遍存在而不致病的一種病毒,但後來發現,B19感染是引起傳染性紅斑、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發生再障危象、免疫抑制患者慢性貧血、孕期流產、死胎的病原體。

基本特性

人細小病毒B19是常見的病毒之一,病毒顆粒直徑為23nm,無囊膜包裹,病毒基因組是由3500鹼基組成的單鏈DNA,該病毒屬細小病毒科,是紅細胞病毒屬的成員。B19病毒在分子生物學上有獨特性,末端迴文序列長達365個鹼基,G、C含量高,使得B19病毒二級結構牢固,而不易克隆入細菌中。B19病毒同其他小DNA病毒一樣有種屬特異性。有兩種殼蛋白:VP1(83kD)和VP2(58kD),VP2占優勢,VP1位於殼體外部,易與抗體結合。此外B19病毒有一非結構蛋白NSI,可引起細胞死亡,但其作用與細胞毒素或成空蛋白不同。其對熱穩定,56℃30分鐘仍可存活。

病理學特徵

人細小病毒B19對人紅系細胞有特別嗜性,此病毒可在新鮮人類骨髓細胞、外周血細胞、胎兒肝細胞、紅白血病細胞、臍血細胞內生長,但在任何一個培養系統,其繁殖均有賴於紅細胞及特異的促紅細胞素的存在,細胞敏感性隨紅細胞分化而增強。目前利用上述系統可研究該病毒的特性,但不能用作標本分離。B19病毒對宿主細胞有直接細胞毒作用,可引起前紅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包括特徵性的染色質偏移、偽足形成、空泡等,殼蛋白顆粒存在於已凋亡的細胞核質空隙中。最近B19病毒的受體被確定是紅細胞糖苷脂或紅細胞P抗原,它們對病毒有高度親和力,P抗原表達在巨核細胞、內皮細胞、胎肝細胞中也存在,有些個體缺乏P抗原,因而對B19病毒感染不敏感。

人細小病毒B19感染也是先天性心臟病的重要病因之一。B19病毒對胎兒心肌細胞有親嗜性,胎兒發生B19病毒感染可致心肌腫脹變性。對先心病活檢心肌組織及屍檢心肌組織的B19病毒檢測及原位定位研究,結果揭示B19病毒在先心病心肌細胞中有較高的陽性檢測率,病毒DNA定位於心肌細胞核內,心肌細胞本身無炎症反應,這預示B19病毒可能是先心病的病因之一。

臨床症狀

幼兒常常會感染B19病毒。感染該病毒之後,有些小孩的臉頰粉粉嫩嫩的,看起來像蘋果一樣,這是醫學上所謂的傳染性紅斑。B19病毒只傳染在人類及少部分猴類,屬人類專有病毒。傳染性紅斑症好發在2-10歲的兒童,無特定流行季節,但以冬末初春較多,一般潛伏期是數天到兩個星期,具有傳染性,可經由空氣、接觸傳染。

發病初期可有輕微發燒、鼻炎、頭痛等前驅症狀。一至二日後,才開始出現臉部皮疹,多伴有癢感。在臉頰紅斑消失後一至四日,軀幹與四肢的近心端會開始出現紅斑;接著身上的紅斑中心褪色,使得紅斑看起來像蕾絲狀或網狀,然後在一至二星期內消退。部分病例在痊癒後約一個月,如遇溫度改變、運動、情緒激動或陽光照射時,仍可能復發,但症狀較輕。

對於一般正常的健康人而言,傳染性紅斑大多沒有併發症。但有約10%的傳染性紅斑病童會發生關節病變。此外,在一些慢性溶血性貧血病患者中,可能會引起嚴重貧血。由於傳染性紅斑屬於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而少數有症狀的病患(如關節炎、皮膚癢等),則可給予對症治療。雖然傳染性紅斑具有傳染力,但只限於發疹前,當紅疹出現時,小孩已無傳染力,所以也不需特別的隔離

B19病毒感染是一急性雙期疾病。通過對志願者進行鼻內接種,第5-6天血中可測到病毒,8-9天達高峰,伴隨病毒血症有非特異性急性流感樣症狀,接種10-14天后有特異性抗體產生,並伴有典型的EI症狀,志願者有全身性紅疹出現和關節炎發生,骨髓抑制與病毒血症相符,一過性再障是感染早期的表現。

臨床病症

傳染性紅斑

傳染性紅斑又稱“第5病”、“打耳光症候群”,是繼麻疹、風疹、猩紅熱Dukes’病之後又一種以紅疹為體徵的兒童疾病。傳染性紅斑是B19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疾病,多發生於4-11歲的幼兒。常在國小和幼稚園引起爆發流行。典型的傳染性紅斑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前驅期,大約持續4-20天。患兒常有輕微類似感冒的症狀,如低熱、咽痛、頭痛、胃腸部不適等。此時病人處於病毒血症期,具較強的傳染性。病毒血症持續3-7天進入第二期,患者出現典型的雙頰部玫瑰色紅疹,紅疹以鼻樑為界局限於顴骨部,不侵犯口鼻,就象被人打了一記耳光,稱為“摑臉症”。1-4天后兩臂、軀幹、大腿、臀部開始出現粉紅色花邊狀或網狀微凸的斑丘疹,並伴有瘙癢即進入第三期。紅疹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抗體的產生,此時患者已無傳染性。除了典型的傳染性紅斑外,B19感染還可能引起其他皮疹,如風疹樣皮疹、水皰、紫瘢等。傳染性紅斑常在冬末初春,某個社區內暴發流行,而單個病人發病時易與麻疹或其他兒童出疹性疾病相混。

再障危象

對於一個已患有溶血的病人,急性B19病毒感染會引起一過性TAC發生。骨髓中紅細胞生成突然停止,網織紅細胞下降,貧血惡化,暫時性紅細胞生成受抑制是其感染的常見特徵。一過性TAC是自限性疾病,症狀包括嚴重貧血所致的呼吸困難、疲勞,還有極度倦怠、精神錯亂、充血性心力衰竭。B19病毒除導致再障貧血危象外,它還與其他慢性溶血性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紅細胞缺陷病、β-地中海貧血等危象有關。B19病毒感染可能是所有溶血性貧血危象的原因。TAC也發生在紅細胞應激狀態,如出血和鐵劑缺乏時及在骨髓纖維化和骨髓移植後。

胎兒水腫

B19病毒宮內感染引起非免疫性胎兒水腫,它使自然流產的危險性增加,特別是在懷孕1-3個月。由於感染了胎兒前紅細胞,造成嚴重貧血,而導致9%的胎兒死亡,但很少有先天性畸形。在20例B19病毒DNA陽性的死胎組織,17例胎兒有非免疫性水腫。

關節病

在傳染性紅斑流行時,經常有關節痛和關節炎的病例,臨床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小關節炎,常先侵犯手部小關節,1-2天內迅速發展到膝、腕、踝足、肘和肩關節。許多患者在早晨可出現關節僵硬,持續約1小時以上。很少有發熱症狀,但半數患者有不明顯的皮疹,約15%人可出現典型紅疹。這種關節的症狀成人更常見,占80%,且以女性居多,兒童發病率約10%。1993年,Nocton曾報導了22例患兒關節病與B19病毒感染有關,其中20例為關節炎,2例為關節痛,11個孩子有腫脹、活動受限等體徵。受累關節的對稱性可能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但細小病毒B19關節病無類風濕小結和關節破壞。關節症狀多在數周內自行恢復,偶而也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細胞發育不良

持續性B19病毒感染,會使先天性免疫缺損(Nezelof′s綜合徵)病人、兒童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其他癌的化療後或緩解期的病人以及愛滋病病人,出現單純性紅細胞發育不良這一溶血性疾病。臨床上貧血周期性發作與病毒血症有關。

治療

治療傳染性紅斑及TAC目前僅局限於對症處理,抗病毒治療對於持續的B19病毒感染是有效的。市售的免疫球蛋白製劑是中和抗體的一個好的來源,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病人,每日給予免疫球蛋白400mg/kg靜注,10天一療程,通過間斷注射,直到血清中測不到病毒為止。AIDS病人5-10天一療程,雖在幾個月後會復發,但再用仍有效。

預防

B19病毒感染呈世界範圍分布,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高峰。兒童常見EI的暴發流行,大約每3-4年一個周期,溶血病人中一過性TAC的暴發往往與其同時,大約有50%成年人有B19病毒IgG抗體,年長人中比率增至90%,每年血清陽轉率達1.5%。因此大多數個體在兒童期已獲得免疫,但在流行期感染率仍很高,10%~60%易感學齡兒可出現EI,且有家族聚集性。

B19病毒可經輸入血製品或破損皮膚(紋身)等傳播,最常見於接受濃縮凝血因子治療的病人。目前發現呼吸道是B19病毒通常感染和排毒的途徑,直接密切接觸是最可能的傳播方式。此外母嬰傳播及器官移植時B19病毒通過供者傳給受者,亦不容忽視。

大多數EI病人出現典型表現時已過了傳染期,呼吸道及血中不能檢出B19DNA,不需要隔離。臨床上最主要的危險來自有高滴度病毒血症的病人,如一過性TAC患者或慢性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者,這些病人血清中B19 DNA常為陽性,具傳染性,在排毒期應單間隔離,接觸時需帶口罩,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標本、排泄物等應妥善處理。

在B19病毒流行期可注射含有中和抗體的免疫球蛋白製劑及人類恢復期抗血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