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人的屬性是人類學、或者社會學範疇的概念,出自劉德著作的《財富論》;人的屬性是指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人的自然欲求性包括生存欲求和性慾求。目前,人的屬性有三種說法:精神性,社會性,生物性。
人的本質屬性的基本內容
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就是指人的自然欲求性;人的自然欲求性包括生存欲求和性慾求,具體表現為人有生命安全的需求、食物的需求、適宜環境的需求、休息和睡眠的需求、性的需求、財產安全的需求等。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人類行為根本的出發點,是推動個人發展和人類發展的基石,人的自然欲求性主宰著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支配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衡量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的評判準則。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本能的需求。
生命的基本特徵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學習生物科學,對於剖析生命的本質,探索人類行為的根源,揭示人的本質屬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物體,哪些物體是具有生命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入研究生物的基本特徵。長期以來,生物學家通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認為生物體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和物質基礎。
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等少數種類以外,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不僅是生物體的結構單位,而且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細胞內進行的。因此,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19世紀30年代,兩位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共同創建了“細胞學說”,大概意思是: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能夠產生細胞。恩格斯把細胞學說、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達爾文的進化論並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時,是兩位年輕的學者。他們思想活躍,善於辭令,對顯微觀察一絲不苟。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總結起來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自1665年羅伯特·虎克發現細胞以來的170多年的時間裡,許多學者在觀察細胞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二是由於德國是自然哲學的故鄉,哲學思想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哲學家奧肯提出的動植物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發生單元”的思想,就對施萊登和施旺建立細胞學說產生了影響。三是施萊登和施旺在觀察細胞方面表現出的一絲不苟的精神。1838年施萊登發表了《對植物發生的貢獻》,施旺讀後感嘆道:“我被震撼了!”1839年施旺發表了《關於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細胞學說的內容就包含在這些著作中。此外,卡爾·蔡司公司為施萊登和施旺提供的優質的顯微境,對細胞學說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幾十年來,由於電子顯微技術,以及近代物理學和化學的新技術在細胞研究上的廣泛套用,特別是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概念與方法的引入,促使細胞的研究進入更加深入的階段,並且取得了迅速的發展。
構成生物體的細胞很微小,幾乎都不能用肉眼看到,絕大多數只能在顯微境下才能觀察到。要觀察細胞內部的精細結構,必須套用電子顯微境。
多細胞生物體一般由數以億計的細胞組成。如成年人身體大約含有10億個細胞。細胞雖然很微小,但是卻有非常精細的結構和複雜的自控功能,這些就是細胞之所以能夠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有人說,如果把生物體比作一座房子,細胞就相當於建造這座房子的磚塊。這個比喻並不十分恰當,因為細胞是活的。它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有些細胞在長大,有些細胞在變老,有些細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細胞在形成。細胞生活的每時每刻,都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許許多多活細胞有組織有秩序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結構,構成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物。
人的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是一樣的。基本結構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進行的。細胞表面有細胞膜,它使每個細胞與周圍環境隔離開,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細胞內部環境,並且具有保護細胞的作用。同時,細胞與周圍環境不斷地交換與運輸物質,也主要依靠細胞膜進行。具體的說,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都與細胞膜有密切的關係。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它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交換物質,物質進出細胞要受到細胞膜的控制和調節。離子和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主要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
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部分,叫做細胞質。用光學顯微境觀察活細胞,可以看到細胞質是均勻透明的膠狀物質。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在細胞基質中,含有水、無機鹽離子、脂質、糖類、胺基酸和核苷酸等,還有很多種酶。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主要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因此,它是細胞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細胞核中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就是DNA。
有一位科學家,青年時期患過肺結核,後來又專注於研究組成細胞核的物質,長期在低溫下工作,積勞成疾,51歲就離開了人間。但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認識細胞的奧秘做出了重大貢獻,人們不會忘記他。他就是瑞士生物學家米舍爾。
細胞核中究竟有什麼物質?這是米舍爾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用什麼材料來研究呢?他想到了醫院中傷員用過的繃帶,因為這些繃帶上有許多來自膿液的白細胞。要研究細胞核中的物質,需要將細胞核從細胞中分離出來。怎樣才能將細胞核從細胞中分離出來呢?米舍爾想出了一種方法,就是用稀鹽酸溶去細胞中核以外的絕大部分物質,從而得到脫離細胞的細胞核。這種方法後來成為分離細胞核的一種基本方法。
將細胞核分離出來以後,他又通過化學方法提取出細胞核中的物質,並且發現這種物質含磷量極高,與細胞內的其他有機物明顯不同。因此,他認為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成分,他將這種物質稱為核質。20年以後,這種化學成分才被定名為核酸。至於這種成分的作用,米舍爾未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後來,許多科學家經過艱苦的努力,才發現核酸有兩種,一種是脫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具有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一種是核糖核酸,簡稱RNA,在遺傳信息的表達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核酸的發現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人們對生命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實際上,一個細胞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的各個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繫、協調一致的,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生物體從化學組成上說,基本組成物質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其中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第二、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
生物體內時時刻刻都進行著新陳代謝。只有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才表現生長、發育、遺傳、變異等基本特徵。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因此,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其中的化學變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
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既有同化作用,又有異化作用。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謝,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的變化過程。異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謝,是指生物體能夠把自身的一部分組成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且把分解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變化過程。
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並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葡萄糖、蔗糖、澱粉都屬於糖類。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奶、蛋、魚、肉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胺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後,隨著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然後進入各種器管組織細胞。
人和動物維持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來自生物體內糖類、脂肪、蛋白質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細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在同一細胞內,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代謝是同時進行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過程。水是人體和動物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約占體重的60%~70%。生命體的各項活動都離不開水。人和動物體內的營養物質以及尿素等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運輸。無機鹽和維生素對人和動物正常生長發育十分重要,一旦缺乏,會患病。
新陳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只有源源不斷地把營養物質和能量提供給細胞,細胞才能增值和分化,才能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
第三、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生物體的壽命都是有限的,一般地說,生物個體在死亡之前,能夠產生與自己相似的新個體,從而保證了本物種的延續。這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延續和發展,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
多細胞生物通過生殖產生的新個體,必須經過一定的發育過程,才能成為性成熟的新個體。生物體從受精卵開始,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然後發育成性成熟,就能夠進行生殖,產生後代,以便保證種族的延續。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世代相續,生生不息。發育和生殖是生物與非生物重要的區別之一。
第四、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通俗地說,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生物在生殖過程中,能將自身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後代個體也會產生各種變異,因此,生物的各個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第五、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
所有現在生存著的生物,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是與環境大體上相適應的,不然就要被環境所淘汰。在炎熱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尿液非常少,當體溫升高到46℃時才會出汗。這表現了駱駝對炎熱乾旱的適應。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達到60毫米。表現了海豹對寒冷的適應。
雖然生物的適應性能是普遍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確實,駱駝比一般的動物耐乾旱炎熱的能力要強,有沙漠之舟的美譽,但是,隨著溫度無限的升高,長期缺水,駱駝也會喪命。有很多的物種瀕危或滅絕,都是因為適應性有一定的局限。
第六、生物體都有應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生長,而莖則向光生長,這分別是植物對重力和光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動物都有趨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的行為。這些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產生一定的反應的特性,叫做應激性。
高等動物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和統一,各項生命活動的進行,以及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相適應的反應,主要是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來完成的。神經系統調節動物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人和動物體對體內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的反應。
動物體的反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高等動物生下來就有的,也就是通過遺傳而獲得的先天性反射,叫做非條件反射。動物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通過訓練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叫做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動物適應複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高等動物行為產生,不僅需要運動器官的參與,而且需要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調節與控制。內分泌產生的激素調節和控制動物行為,表現最顯著的是在性行為和對幼仔的照顧方面,其中,性激素與性行為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
動物的行為,無論是先天性行為(包括趨性、非條件反射、本能)還是後天性行為(包括印隨、模仿、條件反射等),都與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有著直接的聯繫。
趨性是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某些昆蟲和魚類的趨光性,臭蟲的趨熱性,寄生昆蟲的趨化性等,它們都與神經調節有關。一切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都具有反射行為,反射必須要通過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實現。反射一般只是動物身體某一部分的運動反應,如膝跳反射,搔扒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本能則是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按一定順序連鎖發生構成的,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複雜得多,如蜜蜂采蜜,螞蟻做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哺乳動物哺育後代等都是動物的本能行為。
在動物的後天性行為中,生活體驗和學習對行為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剛孵化的動物有印隨學習,如剛孵化的小天鵝總是緊跟它所看到的第一個大的行動目標行走,如果沒有母天鵝,就會跟著人或其他行為目標走。幼年動物則主要是通過對年長者的行為進行模仿來學習的,如小雞模仿母雞用爪扒地索食,年幼的黑猩猩會模仿成年的黑猩猩用沾水的小樹枝從洞穴中取出白蟻作為食物。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動物在從幼年到成年的生活過程中,不斷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通過學習和體驗新事物,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動物的判斷和推理能力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總之,生物有六個特徵: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和物質基礎,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生物體都有應激性等。生物的這些基本特徵只有生物才具有,而非生物是不可能具有的。這些基本特徵是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的重要標誌。
從剖析生命的基本特徵得到的啟示
通過剖析高等動物生命的基本特徵,有利於探索高等動物複雜行為的根源,找出高等動物行為的共性,從而為揭示人類的本質屬性提供了依據。高等動物的生命有如下幾個主要特徵:
高等動物的生命有六個主要特徵,這些特徵也是區別於其它動物和生物的重要表現。這六個特徵是:生命需要營養物質維持,生物的適應性有限度,高等動物的行為都是趨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高等動物的生命需要休息和睡眠,高等動物的生命有性需要,高等動物有“私有財產”安全的需要等。
可見,高等動物迫切需要食物、需要生命安全、需要適宜的環境等。這就說明高等動物有生存要求。高等動物每天都迫切需要食物、需要生命安全、需要適宜的環境等。這就說明高等動物有延續生存的要求。
生存要求和延續生存的要求就構成了生存欲求。高等動物生命中的性需要就是性慾求。生存欲求和性慾求就構成了高等動物的自然欲求。高等動物的自然欲求性是高等動物的本質屬性。
高等動物的自然欲求性具體表現為:生命需要安全、需要食物、需要適宜環境、需要休息和睡眠、需要性生活、需要“私有財產”安全等。
人的生命具有的本質特徵
在談到判斷生物時,引進了“生命”這個詞,眾所周知有生命的就是生物,沒有生命的就不是生物。那么,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指一種狀態,一種程度,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通過具體的狀態表現出來。例如概括人的生命,從生物學方面看錶現為:心臟在跳動,有呼吸,有新陳代謝等跡象,從社會學方面看錶現為:有生存的要求等。
身體是生命的載體,生命是通過身體的表現體現出來,身體表現程度反映生命的質量。當動物園裡的老虎逃出來時,行人四處逃竄,跑得快的比跑得慢的生命狀態好,生命力強。睡在醫院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生命狀態差,生命力弱。
死相對的是生或活,死亡相對的是活的。死亡就是失去生命,或者說喪失了生存的要求,也就是說死亡就是指沒有生存欲求性,不存在這種狀態,更不用談程度。當然,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對死亡的看法也存在很多分歧。有的認為心臟停止跳動才算是死亡,有的認為神經系統停止工作,即大腦喪失支配行為的功能等,就是死亡。
生命是抽象的,需要高度的概括,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本質。從生物學方面入手是初級概括,從社會學方面入手是高級概括。有生存要求就是生命的本質,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概括的。
人的生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生命是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礎。
生命是基礎,生命是根本。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死如燈滅,燈因發光發熱被人們使用,如果燈滅了,不再發光發熱了,燈就失去了價值,失去了意義,萬事皆空。因此,我國法律不對失去生命的“人”審判和定罪等。不僅如此,很多榮譽也不眷顧喪失生命的“人”。諾貝爾獎是全球最高榮譽的獎項,不頒發給過世的“人”,無論多么偉大,無論對社會多大的貢獻。
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有一句名言: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一生疾病纏身,經常受到上帝眷顧,貝多芬是一位頑強的勇士,他極力挽留生命,與病魔英勇鬥爭,譜寫出大量經典樂章,實現人生價值。一位億萬富翁在臨終前說:“如果可以,我願意用現在擁有的所有財產換回青春。”活著是個人一切活動的基礎,只有活著,才有創造活動,才能創造奇蹟。可見,生命是個人活動的基礎,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了社會活動。因此,生命也是社會活動的基礎,沒有個人活動就沒有社會活動。
第二,生命不可逆轉。
人體由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從而構成了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衰老和死亡。
細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人體內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新增殖的細胞來代替它們。
細胞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的生理和生化發生複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映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了變化,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⑴在衰老的細胞內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⑵衰老的細胞內,有些酶的活性降低。例如,由於人的頭髮基部的黑色素細胞衰老時,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就會導致頭髮變白。⑶細胞內的色素會隨著細胞衰老而逐漸積累。由於細胞內脂褐素占有的面積增大,阻礙了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影響到細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進行,最後導致細胞的衰老和死亡。⑷衰老的細胞內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⑸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⑹細胞死亡分解,然後被其它細胞吸收。
關於細胞衰老的原因,歷來是研究人員極為關注又很難回答的課題。近幾十年來,先後提出過多種假說,例如體細胞突變和DNA損傷論、自由基理論和程式性細胞死亡理論,等等,但是,至今還沒有一種假說能夠完全揭示細胞衰老的原因。目前的科研工作表明,細胞衰老和死亡可能是多種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由於細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逆轉的,因而,人體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不可逆轉。
從地球上出現人類到現在,已有二三百萬年了。繁衍後代是所有生物的天性。如果人可以不死,經過二三百萬年的繁衍,那么人類早已沒有立足之地。事實上是沒有人能逃離死亡的。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想長生不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結果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世上沒有一位科學家找到使人長生不老的途徑或方法。保健、醫療也只是緩和生命狀態的程度的一種手段。生命一旦失去,就不可逆轉。
第三,生命不可轉借。
生命是一種狀態,身體是這種狀態的載體,這種狀態一旦停止,生命就喪失。一個身體對應一個生命,生命和身體共同組成了活生生的人體。生命不能脫離身體,脫離身體不存在生命,身體沒有了生命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人是不可以“支出”生命的,喪失生命的“人”,也是不可能“配置”生命的。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移植心臟、移植肝臟等司空見慣。心臟或肝臟出現生理缺陷和疾病,其功能阻礙人體正常的生理要求,因此,移植手術是對身體結構完善的補充,是提高生命狀態程度的有效方法。
第四,生命的本質是永恆的。
簡單地說,生存欲求是判斷生命存在的標準;全面地說,生存欲求和性慾求,即人的自然欲求是生命的本質特徵。生命的本質特徵不變包括:個人從生到死,物種從古人類到現代人的本質屬性亘古不變、源遠流長。
剛從古猿進化而來的人,人們稱之為古人類。19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提出人類是由一種古猿進化而來,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勞動的目的是什麼?勞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
早期古人類生活的時代,自然災害頻繁,猛獸襲擊,疾病流行,常常威脅著他們的生存。由於自然環境的險惡,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和發展。他們往往幾十個人聚合在一起,用石器和木棒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集體勞動,分享食物。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古人類化石都是在山洞裡發現的。
中國是古人類化石非常豐富的國家,許多科學家在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發現於北京西部周口店的龍骨山山頂的洞裡。1927年起由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和古生物學家楊鍾健、裴文中、賈蘭坡等參加發掘。直到1937年的11年間,共發現代表40多個個體的北京猿人不同的骨化石,以及石器、骨器,還有用火的多種痕跡。他們是生活在大約距今50萬~20萬年前的直立人。
群居生活,居住山洞,增強了人類同自然作鬥爭的能力,表現了人類為了生活做出頑強的抗爭。
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出現了酒精酒、劣質奶粉等,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使人們防不勝防。私人保鏢和防彈衣的出現,更加映照出生命的可貴和重要。2006年公安廳向全國公安系統發出通告,命案必破,是尊重生命,保障人權的重要措施。
第五,生命不可以中斷。
生命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連續性的,包括個人生命連續和物種生命連續。生命不可以中斷,個人生命中斷了,就是死亡,不可以死而復生,不可逆轉;物種生命中斷,就會滅種,永遠在地球上退出戶籍。
1973年7月20日,年僅32歲的李小龍突然因腦腫瘤症復發及藥物過敏在香港去世。李小龍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划過了國際武壇和影壇的上空。這天晚上十點三十分左右,九龍碼頭甬道急救中心的電話里傳出了一位男子急切求救的聲音。10分鐘後醫務人員徑直來到了一個電影演員的豪華住宅里,急急忙忙地為已陷入昏迷狀態的李小龍搶救,但無濟於事,因為脈搏已停止了跳動,瞳孔早已放大。
1973年7月21日早晨,剛從睡夢中醒來的香港市民便被新聞媒介的一條條顯赫報導震驚了:“李小龍暴死”,“一代巨星殞落”。李小龍以他的武功、演技、魅力贏得了成千上萬名觀眾的青睞,他主演的影片一再刷新香港、東南亞等地的電影票房紀錄,成為楊威海內外的功夫巨星。但就在他躊躇滿志,事業與人生都處於巔峰狀態之際,一夜間竟把自己的一切全都拋開,甚至連一句話都來不及說,就撒手而去了,他的死太突然了,人們無法接受這個殘酷事實。儘管人們不相信李小龍英年早逝、甚至事過境遷三十餘年以後,仍有不少崇拜者認為他依然活著,並相信有朝一日他能再次一躍而起,去向人們展現他那威猛的截拳道。但美好的願望畢竟只是一些人心中所產生的幻覺,它到底不可能代替已經發生,並且永遠無可挽回的事實——李小龍長眠了,一代猛龍歸天了。
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恐龍,曾經以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而長期生存在地球上,由於地球環境的惡化,恐龍失去了適宜生存的環境,導致恐龍物種滅絕。今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恐龍時,扼腕嘆惜,痛心疾首,面對著一顆顆“安靜”的恐龍蛋束手無策。人類做的所有努力,也無濟於事,無回天之力,活生生的恐龍永遠的消失了。
總之,“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一了百了”,都是指生命不可以中斷。生命是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不可逆轉,生命不可轉借,生命的本質是永恆的,生命不可以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