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班戲

人班戲

人班戲由地堂戲發展而成的戲曲劇種之一。由於是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便承了“地堂戲”滑稽, 幽默的表演特點。表演形式分為演、唱、逗幾方面,風格詼諧活潑,富於地方色彩和田園風味,並在演出過程中即興穿插祝詞賀語以觀眾開心。表達了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內容介紹

粵西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妃、冼夫人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是古代對“迎神戲”活動的描述。

所謂“人班戲”是指少至幾個人,最多十幾個人組成的鄉土粵劇小班子,使用簡單的道具,搭建簡單的戲台,用富於人情味的鄉間俚語表演。

開始“人班戲”根據民間傳說進行“即興”演唱,唱詞通俗,音樂、唱腔優美動聽,伴奏樂器獨特,表演淳樸有趣,富有民間藝術特色,深為當地民眾喜愛。“人班戲”的唱詞結構,基本上是傳統的七字句、民歌格式,根據情節內容靈活插入活動句。

“人班戲”發展已經進入興旺時期。唱腔不斷革新,音樂曲調不斷豐富,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地方戲。“人班戲”的演出舞台,多以臨時舞台為主,大都搭在村口、地堂、街邊。舞台裝置簡單,背景掛活動畫布。“人班戲”對粵劇進行移植和改編,情節曲折,富於喜劇色彩。

主要角色

作為一種民間戲曲,人班戲借鑑粵劇藝術角色行當分為“三臉”(大花臉、二花臉、黑臉),“四淨”(小生、武生、老生、醜生),“五旦”(花旦、散發、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藝術,保留以具有原始民識特色的唱詞結構。基本上保留民用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據劇情內容的需要加活動短句。音樂明快活潑,由長腔、變體板腔、小曲曲牌和鑼鼓譜四個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