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在這一突破性地闡釋了美國整個司法審查系統的著作中,拉里·克雷默揭示出,美國的建國者們曾經爭取和創造了一個與當今美國人所認為的主流模式非常不同的系統,他們對公民的職責與權利曾有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主權”不是一個抽象的歷史概念,“人民”的概念也不僅僅是一個在競選辭中使用的修辭手法。憲法意義的問題曾引起激烈的公開辯論,政府的行動也曾受到過歡迎或抵制。美國人曾將憲法視為他們日常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在法律以及政治意義上的主權是積極的,而不是抽象的。作者介紹
拉里·克雷默(Larry D.Kramer) 史丹福大學法學院院長,理察·朗講座教授。作品目錄
中譯本序言………………………………………………………………………………………………致 謝……………………………………………………………………………………………………
導 言 人民憲政主義…………………………………………………………………………………
第一章 憲法的本質與原則迄今未曾改變——習慣憲法……………………………………………
“遠古的慣例”……………………………………………………………………………………
“判決這類法案無效”……………………………………………………………………………
“向共同體負責”…………………………………………………………………………………
1765年前後的人民憲政主義…………………………………………………………………
第二章 每個部門都要遵守的一種規則——司法審查的起源………………………………………
“為了捍衛它根本的憲法”………………………………………………………………………
“人民自己……就可以宣布它的真實意義”……………………………………………………
1786年前後的人民憲政主義…………………………………………………………………
“做法官是為了全體人民的福利”………………………………………………………………
“法院的這種權力將摧毀自由”…………………………………………………………………
第三章 憲法下的權力永遠屬於人民——《聯邦憲法》的制定……………………………………
“各州的最高法”…………………………………………………………………………………
不會叫的狗——與會叫的狗………………………………………………………………………
第四章 那份檔案既約束法院,也約束其他部門——司法審查的進展……………………………
“讓每一位共和者與自由之友都心悅誠服”……………………………………………………
“代表人民來決策”………………………………………………………………………………
1800年前後的人民憲政主義…………………………………………………………………
馬伯里訴麥迪遜案…………………………………………………………………………………
第五章 每一位真正的共和主義者都應相信的——司法至上的挫折………………………………
“我們有限政府之正當的與計畫中的守護者”…………………………………………………
“保護他們遠離他們最壞的敵人,他們自己”…………………………………………………
第六章 儘管存在這一抽象的觀念——變化中的憲法語境…………………………………………
“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解釋的乃是一部憲法”……………………………………………
“先生們,法律是一門極其困難的科學”………………………………………………………
贏得“人民的信任”………………………………………………………………………………
第七章 保衛憲法,聯邦的永恆紐帶——經驗的教訓………………………………………………
“它的結局就是戰爭——內戰”…………………………………………………………………
“一位最高的仲裁者或解釋權威”………………………………………………………………
“準備好接受政黨——人民自己的建議與指示”………………………………………………
1840年前後的人民憲政主義…………………………………………………………………
第八章 門外漢的檔案,而不是法律人的契約——人民憲政主義的不斷鬥爭……………………
“公意之健康的與有益的作用”…………………………………………………………………
“國家內最高級法院的主人,而非奴僕”………………………………………………………
“自馬伯里案以來”………………………………………………………………………………
第九章 作為美國人——新世紀的人民憲政主義……………………………………………………
“將他們的自由問題託付給他們更高貴的統治者”……………………………………………
“憲法最當然的解釋者”…………………………………………………………………………
“感覺問題”………………………………………………………………………………………
“尊重人民”………………………………………………………………………………………
結 語 司法審查,而不是司法至上…………………………………………………………………
索 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