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所固有的性質和特點。人口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二重屬性。自然屬性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社會屬性是人口的本質屬性。
人口作為一個生物群體,同其它生物一樣,有其自然屬性,即人口的生物本性。有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的生命過程,也有自身遺傳、變異以及全部生理機能。人口的自然屬性影響著人口的數量和質量,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生物基礎。
人口的社會屬性,即人口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所具有的特性。物質資料生產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一方面與自然發生關係,從事改造自然、獲取物質資料的生活。另一方面彼此結成一定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生產關係。同時在社會生活的其它領域中,人們彼此還形成各種不同的政治關係、文化關係、民族關係、家庭關係、宗教關係以及由這些關係派生的其它關係。人的任何活動(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都是在社會聯繫中進行的。人口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是這些社會關係的體現者。"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
人口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並不是平列的,社會屬性是人口的本質屬性,是人口區別於生物群體的根本標誌。因為人口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中生存和繁殖的,構成人口的自然屬性的生物學規律,只有通過社會條件才能實現。正確認識人口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相互關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只有承認人口的社會屬性是本質屬性,才能承認人口現象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口規律是社會規律,人口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同時,也只有如實地把人口的社會屬性看作是本質屬性,才能從社會方面分析人口的運動、發展和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