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埔

京埔

1912年考入當時粵東著名的五經富福音醫院學習。 26歲至27歲(1917年至1918年)受聘於福建省上杭縣任福音醫院的醫生。 在上杭工作兩年後於1919年回到家鄉河婆圩,任福音醫院院長兼醫生。

地方簡介

京埔村(黃荊埔)位於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東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 距離縣城河婆鎮約6公里,是紅色革命老區。省道S335線穿村而過,多數村道均鋪設水泥路面,交通便利。全村總人口2110人,358戶,全村人都姓彭,為仁山彭公後代。現有耕地面積555畝,山地面積3163畝。該村現有五雲凌鋒膠合板廠、五雲宏泰毛織廠、廣東粵威製藥有限公司等多家民營企業,省道兩邊商鋪林立,商貿發達。有五雲彭氏(受章公)宗祠1座,始建於明朝萬曆辛卯年(公元159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宗祠原建結構保存較完好,規模龐大,文 物內容比較豐富,建築工藝精湛,目前正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京埔彭氏(仁山公)宗祠1座。

管區劃分

廟山下,關音山,楊梅塘,蓮塘,埔頂,面前埔,車仔,新圩,老圩

京埔風景

廟山,榕江,關帝廟,受章公祠,仁山公祠

京埔名人

彭克猷
彭克猷(1891—1971),號靖卿,原籍陸豐縣五雲鎮(今揭西縣)京埔村,當代揭西名醫,傷科“吊金散”發明者。1891年4月12日生。4歲時母親因病去世。8歲時入黃荊埔村私塾國小讀書;15歲往五經富鎮的道濟中學求學(四年制的中學)。當時因家境清貧,靠兄長農耕,收入不足支出,故在學期間不得不兼做工謀生。 1912年考入當時粵東著名的五經富福音醫院學習。25歲在五經富福音醫院畢業。26歲至27歲(1917年至1918年)受聘於福建省上杭縣任福音醫院的醫生。 在上杭工作兩年後於1919年回到家鄉河婆圩,任福音醫院院長兼醫生。因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福音醫院停辦,先生在舊醫院的基礎上創立河婆中華醫院,並自任院長及醫師。其時已招考取有志為醫療事業的男女學員,教以西醫醫學、助產、藥劑和護士等工作,在1921年至1949年約30年的時間內,培養後大有成就的學生數十人。這在當年中華大地,人民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貢獻極大。他的學生均學有所成,在粵東、港澳及國內外衛生機構任職或在海外執業成績卓著者多人。
醫院自開創以來,前來醫院求治或住院治療者,彭院長均濟困扶危,救死扶傷,有的免費義診、贈醫送藥,其德大焉。
1928年,因與海豐縣農民領袖彭湃關係,受當時國民***通緝。故遷至汕頭市創立“老彭醫院”(今國平路小公園北側),執行醫藥業務,開業時間約11年(1928年至1939年)。1934年兼任汕頭市海濱師範學校校醫,1935年兼任汕頭市***貧民贈藥處醫師。1939年因日寇侵占潮汕,飛機濫炸汕頭市,因而返河婆中華醫院任院長兼醫師。回河婆後,被聘請為河婆鎮防空委員會救護股主任,又兼任河婆中學校醫(1931年至1941年)。 當年潮汕金華鎮的石牛埔有所著名的南僑中學,為愛國華僑黃聲先生所創辦。因親近延安政權,被當時的國民***通令停辦,南僑中學學生李新開、李俊、李旭明、李肅林、王炮光等均來中華醫院學習,受到彭克猷的支持和掩護。
1925年蔣介石、周恩來先生率領黃埔軍校組成的東征軍,征討陳炯明叛變,到達粵東重鎮河婆圩(今揭西縣城),當時有傷兵1000人,彭院長和他的學生均悉心治療,成績卓著。周恩來亦因眼疾及胃病住中華醫院治療,向醫院贈送了上書“同心同德”的匾額,周恩來特贈相片1幀,並題贈“博愛”兩字給院長彭克猷,懸掛在醫院大廳的右側,藉資勉勵(皆失落於十年浩劫時期)。先生出身農村,業餘喜歡種菜種果;一次他在鋤草勞動時,周恩來曾拍著他的肩頭時說:“你真是一位勞動人民的醫生。”
1971年3月,先生不幸因心肌梗死逝世於廣州市人民醫院,終年81歲。
彭克猷一生仁心仁術、博濟世人,培育醫務人才,桃李天下,德高望重,永遠使人緬懷。
彭水井
彭水井 (1937—2008)祖籍揭西五雲京埔村人。是世居於台灣新竹縣湖口鄉之「阿棟伯」。在一步一腳印的人生旅途中,打從農村子弟起至入塾為學;而庠序學校、村童、生徒,忽而就學,忽而中輟,他自食其力,勤學苦讀,駕馭舟車,成為司機,開計程車、大貨車、甚至經營車行成為老闆,成家立業,當選了里長,並連選連任五屆里長之久,榮任台北縣計程汽車客運公會理事長等職;籌組台北縣彭姓宗親會並榮任兩屆理事長之職,經常組團到大陸祖籍地,發源地尋根拜訪祭祖,擷取與彭氏族史有關之文獻資料、修祖祠、編印族史文獻於宗親會刊,以饗宗親;與世彭會創會會長彭雲釗(馬來西亞)共同回響成立世界彭氏宗親聯誼會,於1996年10月19-20日承辦了第二屆世界彭氏宗親聯誼大會,並榮任大會會長兼大會主席。彭水井宗親於公元2008年在台灣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1歲

彭氏文化

彭氏始祖--彭祖
彭姓來源有二:
一、為出自顓頊帝的後裔,其始祖為彭祖。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管用火的官)。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籛,字鏗,後被封在大彭(今江蘇徐州),商時為諸侯國,故又稱彭鏗。據說他一生活了八百多歲,經歷了夏、商兩代,所以又稱他為彭祖。其子孫按照當時“ 以國命氏”的習慣,稱彭氏。彭祖是彭姓的受姓始祖,為江蘇彭氏。
二、為漢以後其他少數民族的加入。如安定(今屬甘肅)胡、永胡有彭氏,又如西羌(今屬甘肅)、南蠻(今屬湖北一帶皆有彭氏。 彭氏郡望主要有隴西郡(今甘肅隴西一帶)、淮陽郡(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宜春縣(在今江西西部)等。 彭氏因隴西郡最望,故又以“ 隴西 ”為其堂號。彭姓起源於四千多年以前的殷商侯國大彭,即今江蘇徐州一帶,因此彭姓由此分支,在全國各地分別繁衍發展。據傳,有一支彭姓的順秦時,因避亂而遷隴西,不斷繁衍,形成當地一大望族,故以 “ 隴西 ” 為其堂號。漢時有長平侯彭宣,遷居淮陽(今河南淮陽),其族人也逐漸以淮陽為其郡望。彭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之時,因北方連年戰亂,中原士族被迫南遷,其中就有不少彭姓族人。至唐時,彭氏開始稱盛於江西省境,遷居始於玄宗時,有叫彭構雲遷居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後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其後裔再輾黑心繁衍於福建、廣東各地,其族人分居江西廬陵(吉安)吉水。玕後裔彭嗣元再遷至分宜縣。宋神宗時,嗣元的後裔彭延年,因被任命為潮州(治所在海陽,即今廣東潮安)刺史,遂居於廣東揭陽,是為彭氏廣東始祖。其後再分遷於福建的漳、泉二州,其後亦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其中湖南西部省境的彭姓則是由江西遷去的彭士然的後裔在唐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總之,彭氏的繁衍早期及中期主要是以北方的甘肅東部及河南南部、江西、湖南、福 建、廣東為繁衍地區,後來遍及全國的彭姓也多是由這些地方分別遷徙而雲的。
遷徙史略
彭氏遷徙從隴西至淮陽再至江西。入粵彭氏始祖彭延年,號震峰,原籍江西省吉安縣廬陵宜春人。唐朝禮部侍郎彭景直之十九世孫,宋朝甲辰科(1064年)進士,初任福州推官,次升大理寺丞、秘書郎、大理寺評事,後調潮州剌史。宋神宗八年(1078年)遂擊儂智高之變,城閉吸絕,為民浚義井三十六口。
辛酉歲(1081年)破史一郎。壬戌歲(1082年)韓江大洪水堤崩,彭震峰捐俸修堤,並帶民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癸亥歲(1083年)朝庭詔彭震峰出使契丹,潮州士民挽留,未攜家眷而去。宋神宗十七年(1084年),皇上封彭震峰為一品大理寺正卿。不久,彭震峰即辭職回潮州樂居,欽賜一百畝良田在揭陽浦口村(現揭陽梅雲鎮厚洋村),現有彭氏一世祖祠和祖墓,是揭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延年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號震峰,江西廬陵(今吉安)人,進士,是大文學家歐陽修的遠房表弟。歷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評事、大理寺副卿、知潮州軍事、大理寺正卿,任計30年。北宋熙寧元年2月至翌年7月,神宗帝命直秘寺丞,會修《英宗實錄》。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故被貶來潮為州府。在潮為官8年,頗有政績,他減賦稅,修築韓江堤,治水救災,擊流寇、海寇,身先士卒,斷指而不顧,與民生息,救民如水火,“城內挖井36口,解困汲絕”。澤及潮民,有功於斯,民頌曰:“解結理絮,惟我彭公;復我生我,有我彭公”。
延年彭公之家訓
誥爾子孫,戒爾子孫,原爾所生,出我一本,雖有外戚,不如族人,榮辱相關,利害相及,宗誼為重。財器為輕。危急相濟,善惡相正。為父者當慈,為子者當孝,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敬其兄,士農工商,各勤其事,冠婚喪祭,必循乎禮,樂士敬賢,隆師教子,守份奉公,及人推己,潤門有法,親朋有義,立行必誠而無偽,卸下必恩而有禮,務勤儉而興家庭,務謙厚而處鄉里,毋事貪淫, 毋習賭博,毋爭訟以害俗,毋洶酒以喪德,毋以富欺貧,毋以貴驕賤,毋恃強凌弱,毋欺善畏惡,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壓小,毋因小忿而失大義。毋聽婦言以傷和氣,毋為虧心之事,而捐陰騭 ,毋為不潔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為,毋以小不善而為之。毋謂無知。冥冥見曉,毋謂無人,寂寂聞聲。依我訓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違我訓者,是不孝也,我其覆之。不唯覆之,令其絕之,子子孫孫,鹹聽斯訓 。
彭受章
益盛長子,生於1311年,為廣東陸豐縣吉康都五雲洞鼻祖。葬長樂縣秋溪洞口(今屬永安),游魚上水形,巽乾兼巳向。妣何氏,生於元成宗大德九年乙巳(1305)二月二十日申時,葬揭陽霖田都車都埔,金雞出籠形,甲山庚向。子六:漢卿(智)、漢舉(仁)、漢弼 (聖)、漢用(義)、漢銘(忠)、漢宗(和)。
五雲何婆太的故事:
距今六百多年以前,明太祖洪武年間,小小的南關城住著由中原遷移來的倪陶等雜姓漢人。掗,由於一場殘酷的戰爭,這座小小的南關城被盪為廢墟。滿目荒涼。
一年夏天,有一個身穿粗布大襟衫、頭梳髻鬃、年交六十花甲的老太婆。在南關城門廢墟上搭起了一座簡陋的茅寮。雖是婦道人家,乾起活計來,動作麻利。只見她調好了稀泥,立即搬磚砌灶台,弄得滿身塵土,滿頭大汗。她,就是彭受章的老伴——何婆。何婆彭何,性格樂觀,愛說愛笑,為人慈善。她知道,南關城是陸豐、五華、揭陽、普寧百姓來往的交通要道。遠道而來的人打從這兒經過時,都已中午時分,餓得面青青,更是勞累,乾渴得直瞪眼。何婆看見了,實在不忍心!她想;何不賣點什麼的,方便來往百姓呢?因此,她把這個打算跟丈夫彭受章一商量,立即得到了贊同,就呼呼隆隆地建起了這間小食店。老太婆獨個兒辦起小食店,新聞長上了翅膀,飛遍了三鄉六里。是賣魚賣肉,還是賣粉條?好奇的人,伸長脖子來探個究竟。老太婆溝好了白米,劃根火柴,生火燜飯,隔一會兒,又擎起了一根有鋤頭柄粗大的,用冬瓜瓤樹做的“擂茶棍”,西西啦啦,把陶缽里的茶葉、花生、油麻、苦棘心等東西擂成碎末,然後,把先炒好的蝦米、蘿蔔乾、青菜和白花花的米飯往陶缽里一倒,再泡上開水,一攪勻就賣了起來。嗨!原來,她賣的是香噴噴的客家擂茶!過路的人來了,發觀路口辦起了熟食店,好不喜歡!客家人喜愛吃,潮州人試試吃,都往茅寮里鑽。他們香香甜甜地吃了好幾碗,既飽肚子,又消渴解署。吃喝足了,嘴巴一抹問要多少錢,老太婆說:“兩個銅錢。”嗨!這么便宜!你熱了,她給你遞用麥稈編的扇子,你要聊天,她就大大方方地陪你講一陣子,笑聲琅琅,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每天,不管是烈日當空,還是颳風下雨,何婆都笑迎四方來客。從此,本地人、外地人,他們都知道在南關城廢墟上,有一個心如一團火,童叟無欺的好老太婆。
日子久了,效多了,人們都與她產生了感情,只要三、五日不見面就相信得很。人們相邀:“來呀!到何婆那兒走走吧!”漸漸地,聚集的人多起來了,他們帶來了各地物產,自然而然地做起了買賣。起初,象個鄉間的臨時圩集,後來,金銀器皿、糖果布匹、山珍海味榜樣齊全,只要是天底下有的東西,都在茶寮周圍擺得五彩繽紛,琳琅滿目,成了個繁華的鬧市,有時候,人家見鄰居買到了一件中意物品時,就往往大聲大喉地問:“喂!你在哪兒買的?”回答說:“何婆那邊。”“何婆”後面總帶“那邊”這條尾巴,很不利索。腹中有點墨水的人認為,市場嘛應該有個美麗的動聽的地名,叫起來也順口些。也說不清是哪一位有心人,他看見南關城旁邊有條美麗的大河自良田山區奔流而下,認定江河的河比姓何的何有文采,且都同音,保留一個婆字,也可以對那個好心的老太婆做個紀念。就這樣,河婆這個名字,就象有了生命一樣,一直活在人們心裡,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地傳到今天。
五雲、陸河彭氏字輩:
堯舜禹湯文武及成康裔序傳來古系章燕翼詒謀前有創鳳鳴葉占後其昌歸山世界勛恆壽吉水家聲喜衍長肇自商賢垂澤厚興隆宗派往南方。堯字輩為五雲彭氏受章公派下十五世孫。
京埔彭氏字輩:
用宗俞友雲,起發奕世長。用字輩乃五雲彭氏始祖受章公派下十二世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