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規劃目標

交通規劃目標

交通規劃目標是指期望未來城市交通所達到的要求。在經濟發展、人口演變、實現年份等方面都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匹配。通常是概略的若干項定性闡述,寫在城市交通規劃的開頭;包括定量指標在內的詳細內容則列入交通規劃評價中的目標設計 。

簡介

交通規劃目標是規劃期限內交通設施,交通行為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應達到的水平。其目標體系一般包括:出行時間(min);機動車速度(km/h);公車平均速度(km/h);公車萬人擁有量(輛/萬人);快速軌道交通路網密度(km/km);公交線網密度(km/km);道路網密度(km/km);公車高峰小時乘客密度(人/m);交通事故死亡率(人/萬車·a);交通噪聲及排氣污染 。

主要內容

道路交通規劃目標具體內容如下:(1)進一步完善空間布局,道路的分級體系也要明確分清,知道每一條公路位於哪一個等級以及其功能如何,這樣能讓整個地區的道路體系更完整,更清楚,在運輸使用的時候暢通無阻。(2)加強整個地區內外部的交通,讓道路的對外聯繫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周邊的城市以及外部地區有更好的聯繫,讓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最佳化。(3)對於市區內部而言,應該維持好的交通秩序,控制好機動車的需求和服務的能力,重視人行道、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的各種區別以及聯繫,讓交通更好地發展,體現人性化。(4)各地應該根據自己本村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山脈以及河流等充足的自然條件,選擇最合適的道路,儘量使用一些交叉寬闊的道路,讓一些道路有明確的方向,最好用圖形解釋,這樣才能有最合理的規劃。(5)為了提高整體的服務能力,應該合理地做出一些交通的安排,應該重視道路的修建和規劃,這樣才能讓交通更方便快捷。

交通規劃原則

1)依據國家有關道路交通和城市規劃的技術規範,以及參考現行地方標準。

2)道路網路布局應與城市規劃、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在滿足城市規劃對道路系統網路結構要求和交通系統功能需要的同時,做到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

3)道路系統應體現功能分級,各等級道路之間應有合理的比例和密度,有較好的銜接。

4)主骨架道路網路是道路系統的核心骨架,由高速路、快速路、交通性主幹道構成,應分布於重要的機動車交通走廊上,具有較高的技術標準和道路容量。道路宜布置在城市中心的外圍,結合天然屏障或生態隔離帶,儘量減少對城市用地的隔斷,避免與軌道線網重合。對外具有開放性,與公路網有較好的交通銜接。

5)基礎性道路網路是道路系統基本支撐,由一般主幹道、次幹道、支路構成,應結合土地利用、自然環境等因素合理布設,應充分兼顧公車與其它機動車的使用,與周邊用地緊密配合。

6)道路相交應根據交通需求分析結果設定不同形式的交叉口,立交形式按互通與非互通,分區域採用相應的技術標準性進行用地控制,對已建和在建及已定方案的立交,可採用設計方案,對未建的立交按標準控制,待立交規劃方案確定後再更新。重要節點根據交通組織需要進行方案規劃。平交路口應視交叉口間距和區域分布,按相應技術標準進行控制。

7)充分考慮對現有道路的利用。

相關名詞

交通規劃標準

交通規劃標準是“交通規劃目標”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標集。例如相應於“改善城市交通面貌”的規劃目標,應具體制定該目標屆時必須實現,並能進行檢驗的一系列任務和指標。諸如增加設施,包括道路總長度、總面積、總容量和建造立體交叉等;提高車速,包括客車車速、貨車車速、公車車速、高峰小時車速、全日平均車速等;減少事故,包括以車輛擁有數計算的車均事故次數和以道路總長度計算的里程平均事故次數;強化管理,包括需求管理和供應管理等 。

交通規劃定向決策模型

交通規劃定向決策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學者提出的以既定的規劃目標為核心,對交通規劃方法進行的系統歸納與表述。有五種模式:①推理模式。以定量分析為基礎,將交通規劃的過程以定量的數據表述,建立了一整套的預測過程,並開發了交通預測模型及計算機軟體。以美國芝加哥交通規劃為代表。②滿意模型。以滿足方案實效可接受程度的最低水平,適用於受投資資金限制的中小型城市的近、中期規劃。③差異模型。著重考慮與現行政策實效有顯著差異的政策性方案,目的在於改善現狀,適用於交通管理為重點的近期規劃。④協同模式。協調參與機構共同實現利益一致的首要目標。⑤契約模式。通過行政手段和簽訂條款處理應急的交通問題,大多為短期臨時性的措施 。

客運規劃

客運規劃是研究規劃年的客運需求並對客運供應與管理作出全面安排。交通運輸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設、運營和管理手段,建成一個高效的客運系統,力求客運需求和客運供應的平衡以及客運系統的高效運作,促進地區和城市發展。客運規劃一般應遵循下列原則:①制定規劃目標,並應有相應指標評價實現目標的程度。②建設投資最省,綜合運營費用最低。③與地區規劃或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綜合交通規劃相協調。④儘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內容有:①客運需求預測。②目標。③客運結構和客運政策,客運結構對地區而論,主要指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的比例與協調;對城市而論,主要指公共客運(地面公共運輸、城市軌道交通)與個體交通(小汽車、腳踏車)的比例。④網路系統。⑤系統的運營。⑥投資與運營費用。⑦效益評估。⑧建設項目排序。⑨客運需求管理。客運規劃可分為長期戰略規劃與近期詳細規劃,前者著重於客運結構與網路系統,後者著重於建設項目和改善運營 。

目標達成矩陣法

目標達成矩陣法是交通規劃方案評價的一種方法。由綜合考慮指標權重和達標程度排序而得名。其步驟為:①根據目標設計確定任務和指標。②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給出各指標的權重,以配分範圍表示。③對各方案在各指標的達標程度給出得分,即效應值。④比較各方案的總效應值得最佳者。此方法是名次等級期望值法的延伸和改進,並將各種性質不同的指標歸結為單一的數值,便於決策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