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ꀶ盤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水器

亞ꀶ盤亞ꀶ盤
亞ꀶ盤,通高12.8cm,寬35.3cm,重4.24kg。
“盤”圓體,寬口沿外折,淺壁,高圈足。盤內飾龍紋,龍首碩大,雙目凸起,雙目間有一錐形凸棱,龍尾繞盤一周,龍紋間隙飾夔紋。外壁飾菱形雷紋,並飾三隻浮雕獸首。足上有6條凸棱,以凸棱為中心飾三組獸面紋。盤內底龍首處有銘文“亞ꀶ(音疑)”二字,“亞ꀶ”是活躍於商代後期至西周初年的一個部族的族名。
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於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後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戰國時逐漸消失。

關鍵字

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於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後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戰國時逐漸消失。匜(音儀),古時的盥洗用具,《左傳》有“奉匜沃盥”之語。青銅器和瓷器中均有此器。青銅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傳世瓷器中最早的匜見於漢代,唐、宋時都有燒制,元代瓷匜以景德鎮產品最為多見,有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白花藍釉描金等品種。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紋飾或物象的一種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為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等,也有幾種雕刻技法結合使用的形式,多見於高精繁雜的雕刻作品。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

(音和),《說文》:“盉,調味也。”王國維《說盉》:“盉之為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和之而注之於爵。”玄酒即水。 

夔紋

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局部特寫

亞ꀶ盤內紋飾亞ꀶ盤內紋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