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

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

《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是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8年。

全書覆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等11個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探討了這些國家貧窮落後的根源,並熱忱地提出了改革建議。

內容簡介

全書覆蓋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高棉和寮國等11個國家的情況,分別從經濟、政治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貧窮國家發展、進步的癥結和重心所在,懇切地指出不已開發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避免走傳統老路,應在人口控制、農業發展、土地分配和科教文衛等方面進行改革和重建工作,並疾聲呼籲已開發國家應承擔起幫助不已開發國家取得進步這一責任。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篇導論第二篇經濟現狀
1我們本身的缺陷4初始狀況的差別
2南亞地區5人口和資源開發
3價值前提與價值觀6國民產出與經濟結構
7生活水平與不平等現象
8對外貿易與資本流動
第三篇制定計畫的第三世界第四篇勞動力利用第五篇人口質量
9計畫思想的傳播與影響15“失業”與“就業不足”22人力投資
10平等與民主16傳統農業中的勞動力利用23保健
11南亞的社會主義17農業政策24教育:遺產
12民主計畫18傳統農業以外的勞動力利用25識字率與成人教育
13私人部門的經營管制19工業化問題26教育制度
14腐敗——原因和影響20手工業和小型工業的狀況27成功發展的前提條件
21人口問題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繆爾達爾對不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興趣與日俱增。由於他1947年開始在歐洲經濟委員會任職,故其研究重點在歐洲已開發國家。1953年秋天,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作了為期6周的南亞旅行,廣泛接觸了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各個階層的人士,深入了解了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以後又多次訪問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1957年秋末,他辭去在歐洲經濟委員會的職務後,便全力以赴從事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在美國20世紀基金會的幫助下,他盡10年(1957—1967年)之功,完成了《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

作品思想

一、現狀

繆爾達爾通過對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的分析,來說明不已開發國家的現狀。他把這些因素歸於6種:產出與收入;生產條件;生活水平;生活和工作態度;制度;政策。前3種是經濟因素,後3種是非經濟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1)產出與收入。不已開發國家主要特徵之一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從而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偏低。

(2)生產條件。造成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低下,並影響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動的是生產條件不良。例如,南亞各國,部門規模都很小,而農業、手工業的規模則更小。同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資本密集程度低,加之儲蓄率偏低,致使資本形成緩慢。而資本形成的緩慢又使道路、鐵路、港口和電力等社會間接資本的投資不足,並使勞動生產力無法通過提高資本密集度而增加。勞動生產力低下反過來又成為資本無法大量積累的原因。總之,南亞各國所存在的這些不利的生產條件,既是產出和收入偏低的原因,又是其結果。

(3)生活水平。食物攝取不足、居住環境欠佳、衛生醫療設備不完善和文化教育設施過少,反映出南亞各國生活水平的低下。生活水平低下固然是生產力和收入低下造成的,但它又成為生產力無法提高和收入無法上升的原因。

(4)生活和工作態度。南亞各國普遍存在工作時間的不足和服從觀念的不強,迷信泛濫,缺乏合作的態度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落後的生育觀等。這些不利於發展的生活觀念和工作態度,既使生產力無法提高,又使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續低下。當然,生活水平低也是生活和工作態度欠佳的原因。

(5)制度。南亞各國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包括:阻礙農業進步的土地所有制度;沒有建立起企業、就業、貿易和信用制度;國家不團結;政策不穩定和效率低;行政部門不夠清廉;地方自治政府無能;等等。這些制度上的缺陷產生於政治的普遍參與程度不夠和僵化、不平等的等級制度。這些制度因素相互關聯,互為因果,進而對生產力、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生產力、收入和生活(尤其是教育)水平低卜義使制度上的缺陷持續存在。

(6)政策。對上5個因素任其自然發展,則可能使不已開發國家的停滯狀況持續惡化。而政策的作用就在於引起生產條件、生活水平、生活和工作態度、制度等4個因素髮生有利於發展的變化。這是不已開發國家做得不夠的。

二、理想

繆爾達爾認為,不已開發國家擺脫貧窮困境而取得發展的前提是,樹立“現代化理想”。他將“現代化理想”的內容和意義概括為以下10點:

(1)崇尚理性,消除一切迷信和不符合科學邏輯的理論與傳統(包括思想、行為、生產、分配和消費諸方式),不已開發國家必須進入“科學的紀元”。

(2)對發展的渴望,這是不已開發國家的合理要求。為了協調有關各項發展的政策,還必須有發展計畫。

(3)提高生產力,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發展計畫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4)提高生活水平,這是不已開發國家人民普遍的希望,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主要目的。

(5)社會平等和經濟平等,打破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等級制度,使人們在地位、財富、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更大的平等將是促進生產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6)制度和態度的改變,這意味著要改變所有陳腐的、傳統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以增進勞動效率,增加企業之間的競爭,實現機會均等。

(7)國家的團結。政府部門既要具有權威又要有效率,不能存在敵對的集團。只有這樣,才能堅定、有效地執行國家發展政策。當然,國家團結並不意味著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權。

(8)國家的獨立,這和國家的團結一樣,能有效地制訂和執行發展政策,從而成為取得發展的先決條件。

(9)政治的民主,這意味著政府行為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並服從多數人的意願,應該允許人民擁有更多的思想和行動自由。

(10)基層的民主,這是指中央政府應把一部分權力交付給地方政府或區域團體,使它們能處理自身的事務。這樣能使政府的發展政策,經由人民大眾的合作和共同承擔責任,更少地遇到阻力。

繆爾達爾認為,以上這些“現代化理想”的各個方面雖有重複之處,偶爾也有衝突之處,但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是相互依存,彼此強化的。

三、改革

基於上述分析,繆爾達爾認為,不已開發國家應積極進行平等的改革。具體主張是:

第一,進行土地改革。儘管不已開發國家各國的土地關係狀況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現存的土地所有制關係和租佃關係嚴重妨礙了耕種者的積極性和生產效率。所以,除了少數情況外,大多數不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產量是很低的。這些說明不已開發國家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所有制關係的改革。改革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因國因時而異。可以把土地平等地分配給耕種者和其他缺乏土地的人;可以組織合作農場;也可以把土地收歸地方市鎮或國家所有;還可以組織資本主義式的市場。

第二,進行教育改革。不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制度不但不能促進發展,相反卻要阻礙發展,這是顯而易見的。令人擔憂的是,已開發國家一再宣布要掃除文盲,舉辦成人教育,發展初級學校,可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現實情況是,在大量學齡兒童未能入學的情況下,中等教育發展得比初等教育快,而高等教育又比中等教育發展得快。而且,這些中等和高等教育,主要不是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而是普通學校和高等學府。這些學校里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獲得學位,以謀得一個坐辦公室的工作,因此,學生畢業後不願去農村和城市貧民區去幫助窮人。只有改革這樣的教育制度,才有利於發展。改革的內容是:廣泛開展成人教育,優先發展初等教育,即停辦一些普通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或改變其教學方向;發展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以便培養更多更好的教師、醫生、技師和農藝師等。總之,教育的改革方能使教育實實在在地提高生產力。

第三,進行權力關係的改革。在許多不已開發國家,權力掌握在特權集團手裡。特權集團包括地主、實業家、銀行家、大商人和高級官員等。這些人大多只顧自己發財致富,而不關心國家的發展。所以,要進行權力關係的改革,使權力從上層集團手裡轉移到下層人民大眾的手裡。

出版信息

書名譯者出版時間出版社
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方福前2015年7月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

繆爾達爾(1898—1992),瑞典經濟學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

繆爾達爾早期是瑞典派的主要代表,尤其對一般動態均衡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40年代起轉向從結構和制度上研究社會經濟問題。戰後更多地研究開發中國家的貧困和平等化社會改革等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