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涅瓦河之戰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原名為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俄羅斯統帥和政治家,諾夫哥羅德公爵(1236年-1251年在位),1252年起為弗拉基米爾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的兒子。1236年,他被選為諾夫哥羅德公爵。他與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團的鬥爭,使俄羅斯的西北部地區免於被西方天主教國家征服。
1240年7月瑞典軍隊在瑞典國王的女婿雅爾·比格爾的指揮下乘坐100艘船從芬蘭灣方向進入涅瓦河,比格爾在伊若爾小河旁安頓下來後,給諾夫哥羅德王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送去了一封措辭傲慢的信函,信中說:“如果你膽敢反抗我,我已經在這裡迎候,我就將攻入你的領地,殺個片甲不留。”在得知瑞典人前來挑戰的訊息後,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決定先發制人,他沒有等待自己的父親的援兵,也沒有等待諾夫哥羅德市民大會宣布動員令。亞歷山大只是率領自己的軍團以及補充進來的諾夫哥羅德自願者開始出征。在出征前,亞歷山大對將士們說,雖然你們人少,但你們必勝,因為“上帝不崇尚武力 而是崇尚正義”。 1240年7月15日清晨,俄羅斯人利用大霧瀰漫之機,向瑞典軍營發動突然進攻,步兵在中路,騎兵在兩翼。在戰鬥中,亞歷山大與用長矛刺傷了比格爾的頭部。經過激戰,瑞典人被擊潰,被追趕出羅斯邊境。由於攻擊突然和戰術得當,俄羅斯軍隊僅損失20人。瑞典人的損失則大得多,有3艘瑞典戰船被擊沉,200多名指揮官戰死,陣亡的普通士兵不計其數,只有一小部分上船逃脫。涅瓦河畔的勝利給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帶來了巨大榮譽,獲得了涅夫斯基――“涅瓦河的英雄”的尊稱。
冰河英雄
在這次勝利後不久,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因同畏懼其權力增大的諾夫哥羅德貴族發生爭執,一氣之下,離開諾夫哥羅德,遷往自己的家鄉佩列亞斯拉夫利——扎列斯基城居住。日耳曼人得知讓人頭痛的涅瓦河王離開諾夫開羅德的訊息後,又發動了新的進攻。1241年冬天,他們相繼占領了捷索沃、盧古、科波里耶。日耳曼騎士團的先頭部隊到達了離諾夫哥羅德城35公里遠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諾夫哥羅德人一片慌亂,只得又去求助於亞歷山大。東正教會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親自充當說客,去請求涅瓦河王的老子、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放他的兒子出山。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裝模作樣了一番,就允許兒子去投入戰鬥。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揮戈反擊從西方侵入羅斯領土的德意志騎士。1241年率領諾夫哥羅德軍隊以強攻占領了科波里耶要塞,接著又和隨後趕來的蘇茲達利人一起,奪取了普斯科夫。在此期間,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顯示了他高超的攻堡藝術,解放了伊茲博爾斯克,趕走了侵略者。1242年4月11日,在楚德湖戰役中,他巧妙地配置了部隊,以強大的兩翼和一個伏擊團實施突擊,圍殲了立窩尼亞騎士團的主力,從而阻止了德意志騎士對羅斯的侵犯。
冰上之戰決定了戰爭結局,阻止了騎士團向東推進。1243年,立窩尼亞騎士團求和。雙方以交換戰俘和騎士團不再繼續東侵為條件締結了和約,騎士團放棄了他們所占領的諾夫哥羅德一普斯科夫地區。楚德湖戰役的最大意義還在於它對羅斯人精神上巨大的鼓舞作用,俄羅斯人從此開始獲得了對西方軍隊的優越感和自信心;而立窩尼亞騎士團則懾於羅斯人的韌勁(按:幾個世紀以前羅斯人的這種精神和牆式戰術曾讓拜占廷人十分頭痛),產生了忌憚心理,再加上元氣大傷,雖然以後又和羅斯人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一些戰爭,但一直沒有走出該次戰役投下的陰影。從這個角度講,這也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與蒙古
當蒙古人勢不可擋的騎兵蹂躪並征服了俄羅斯大片土地之後,亞歷山大的父親雅羅斯拉夫大公向蒙古人屈膝投降,1246年9月雅羅斯拉夫大公在朝見蒙古大汗回國後中毒而死,在爭奪大公寶座的鬥爭中,亞歷山大和弟弟安德烈去見金帳汗國的可汗拔都,拔都把他們送去和林,覲見大汗孛兒只斤·貴由,貴由汗不顧俄羅斯長子繼承的慣例,指定安德烈為弗拉基米爾大公,亞歷山大為基輔大公。後來安德烈聯合俄羅斯其他王公以及西方各國反對蒙古占領者,亞歷山大則前往伏爾加河畔的薩萊,向拔都的繼承者別兒哥告密,別兒哥發兵趕走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1252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帳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作為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王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致力於統一羅斯北部的各個公國。他派兒子瓦西里去統治諾夫哥羅德。
1255年,諾夫哥羅德人不堪忍受大公的殘暴統治,將瓦西里驅逐出去。亞歷山大調集軍隊,重新扶立其子。1257年蒙古為徵收賦稅而對俄羅斯大部分地區進行一次人口普查。當進行人口普查的訊息傳到諾夫哥羅德時,當地的人民起來反抗。1258年亞歷山大生怕蒙古人會因為諾夫哥羅德的造反而懲罰所有俄羅斯人,就協助蒙古人強迫諾夫哥羅德接受人口普查和向蒙古人繳納賦稅。這一行動使俄羅斯北方徹底屈服於蒙古統治的枷鎖。
1262年許多城鎮爆發了反對金帳汗國的穆斯林包稅人的起義。亞歷山大第四次前往薩萊勸說蒙古人出兵鎮壓,1263年11月14日,他在歸途中病死於伏爾加河畔的戈羅傑茨。他死後,俄羅斯再次分裂為許多互相爭吵不休的公國。
葬於弗拉基米爾市的弗拉基米爾聖誕修道院。1547年,俄羅斯東正教會封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一位聖徒,紀念他的節日為9月12日。按照彼得大帝的命令,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遺骸於1724年運往彼得堡,葬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遵照彼得一世的遺囑,1725年5月21日下令在俄國設定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在蘇聯衛國戰爭年代,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2年7月29日重新設定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1942年7月29日,當納粹德國的軍隊深入蘇聯腹地時,史達林宣布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蘇聯軍隊設立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
人物評價
亞歷山大是那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指揮官,他在戰鬥中創造性套用已有的一些作戰方法,在進攻中力爭作到突然與快速,充分考慮地形的特點和敵我雙方軍隊的長短,各個擊破敵人,鞏固軍事和政治勝利成果。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統帥藝術是俄國軍事學術史上的精華。他保衛了俄羅斯的西北邊界,使之免遭瑞典人和日耳曼人的侵犯。他的這一形象在俄羅斯西北部深受愛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沒有接受羅馬教皇的自殺性的、與蒙古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建議,因為他知道在那個時代與蒙古人作正面對抗不可能獲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開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之間的調解人的角色。
相關紀念
教堂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保加利亞語:Храм-паметник „Свети Александър Невски, Hram-pametnik„Sveti Aleksandar Nevski) 是一座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保加利亞東正教的大教堂。該教堂為新拜占庭式建築,是保加利亞主教的主座教堂,也是東正教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還是索菲亞的象徵之一以及主要的遊覽景點。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占地面積為3170平方米,能容納1萬人。它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教堂。
勳章
俄文:Орде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前身是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1725年頒授的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帝國勳章(俄文:Орден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在1917年被廢止,但蘇聯在1942年7月29日恢復頒授,去掉了“聖”及“帝國”三字,授予個人表現英勇果斷,靈活指揮戰鬥並給敵以重創的蘇軍排至師級軍官。
修道院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xander Nevsky Lavra)是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修道院。當時,彼得大帝決定在1240年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在涅瓦河畔與瑞典交戰的地方建造聖彼得堡。在建造新城的同時,他建造了這個修道院,並將大公的遺骸移到此修道院,以求得神的保護。
修道院的周圍有4個18~19世紀的墓地。在拱門入口左側的是拉扎列夫墓地。在聖彼得堡留下了很多建築的建築師沃羅尼欣、扎哈羅夫、果茲羅夫斯基、羅西,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等的墓地都在這兒。入口右側的是季赫溫墓地,陀思妥耶夫斯基、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等文學家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等都葬在這兒。
主教座堂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座東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羅斯風格,興建於1894年到1900年,當時塔林處於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之下。塔林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塔林最大和最高的圓頂東正教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位於塔林老城區的座堂山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