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亞歷山大·佩里耶(1862-1936)是瑞士知名風景畫家。他出生於日內瓦,早年曾在法國學習紡織印染繪圖,並於19世紀晚期移居巴黎,開始了他的藝術家生涯。
中文名:亞歷山大·佩里耶外文名:Alexandre Perrier 國籍:瑞士出生地:日內瓦 出生日期:1862年逝世日期:1936年 | 職業:畫家代表作品:《湖》,《日內瓦湖與格拉蒙山》,《開滿鮮花的草地》,《普拉德利·於伯勒》 |
人物生平
1862年,佩里耶出生在日內瓦,在這座毗鄰法國的城市裡,繪畫的現代風從巴黎吹來。29歲,他移居巴黎,在自學中開始了作畫的一生。佩里耶剛出現在巴黎藝術沙龍里時,恰是印象派狂飆的年代,畢沙羅、雷諾瓦和莫奈們帶著畫架走出工作室、走向天地間,捕捉光線和色彩稍縱即逝的微妙變化。19世紀的最後10年,佩里耶是印象派的門徒。修拉及其開創的點彩派對佩里耶的影響是直接的,1894年創作的《馬塞利峰》注重畫面的幾何結構,執著於對色彩近乎科學實驗的分析,遠景是雪山疊映著蒼穹,近景里的雪杉和草坡正是用了點彩派的手法。佩里耶踩著前輩的腳印走進巴黎的繪畫圈,在1895年的《湖》、1901年的《日內瓦湖與格拉蒙山》里,他從莫奈那裡學會了對光線的感受,湖水的藍和雪山的白在他筆下生出七彩的光韻。在《開滿鮮花的草地》和《普拉德利·於伯勒》里,他嘗試過梵谷的筆法,天空和大地如渦輪旋轉,色塊明麗濃烈。他的繪畫風格幾經轉變,但始終以瑞士美麗的山水風景作為對象。
在巴黎的日子裡,年輕的亞歷山大接觸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等各種藝術風潮。繪畫的新流派和新形式讓佩里耶沉醉,但他最終是在他人的風格里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世紀之交,他回到日內瓦,從此,家鄉的山水成為他畫筆下的唯一和全部,他隱居在普拉德利山谷的鄉村木屋裡,在看得到勃朗峰的陽台上,日復一日地畫他心愛的日內瓦湖和薩萊沃山。1908年前後是他創作的轉折點,晚期的畫作里他的用色趨向稀薄,畫面疏朗開闊,白色線條勾勒的山川風景,顏色輕薄透亮如水彩,1917年的《普拉德利高原》風格朗朗然有類中國古時文人畫。佩里耶在1910年以後的畫作,筆法越趨簡潔,對光影和色彩則用心斟酌,光線和光線下變幻莫測的色彩才是他畫面的真正主角,他說過:“如果有人看完我的畫,帶著這片在大自然中帶給我快樂的光線離開,那么我就能心安理得地在寧靜中充分享受生活。”
繪畫風格
佩里耶在自然中作畫,但他從不用油彩臨摹,寫生時,他只繪製素描草稿,他真正畫的是“記憶”和“持久留存在記憶里的色彩”。他在素描本上即興地記錄對色彩、光線和天氣的感悟:“相當少見的夕陽。山巒閃耀著美麗的金色光芒,在山頂陡然變亮,金黃色中略帶橙色。在淡藍綠又夾雜著粉色的天空的映襯下,冰川的顏色顯得更深。沒有雲,月亮升起,像一隻乳白色的檸檬。”“9月的晴天,突然一陣大雨,原本燦爛的陽光,逐漸變為珍珠般的圓潤白光。”其實,這些散亂的筆記正是佩里耶創作的精髓,也成了一把走進他畫作的鑰匙。
上海畫展
由上海博物館和瑞士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亞歷山大·佩里耶風景畫展”,於2011年9月22日—2011年11月27日展出。
展覽共展出106件/組展品,包括油畫作品和鉛筆粉彩、蛋彩畫和素描本。主辦方期望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展示,使觀眾發現或者再發現佩里耶這名瑞士藝術家的亮點所在。展覽得到了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多名私人藏家和藝術機構的大力支持。
早在2004年,上海博物館曾在日內瓦舉辦“上海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將最能體現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藝術珍品帶給了瑞士的觀眾。時隔7年,日內瓦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又將這朵友誼之花遞到上海博物館手中,這就是“亞歷山大·佩里耶風景畫展”,一個飽含瑞士山水之美,同時又充盈著畫家對故鄉眷戀之情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