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國家電網公司啟動一項“亞歐能源通道及洲際聯網綜合論證研究”,論證構建從中國到歐洲長達4000—8000公里的超遠距離特高壓輸電通道即“亞歐能源通道”的可行性,能源通道將把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地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打捆向歐洲輸送。
構建亞歐能源通道的構想,由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2012年5月3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全球可持續電力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上首次提出,把“發展特高壓輸電,構建洲際能源輸送大通道”稱為“解決能源問題的長遠之策”,當即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2013年4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上,劉振亞又重申了這一構想,指出它是最佳化全球能源配置、解決全球電力行業所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的“一項安全、經濟、高效、成熟的戰略選擇”。
歐洲能源現狀
歐洲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較大的地區之一,2011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23%,僅次於亞太地區的39%。歐洲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20%的目標;而受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影響,德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宣布“棄核”。未來歐洲能源缺口需要大量新的能源補充,預計2020年歐洲一次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5%。
歐洲輸電運營商聯盟預測,未來10年將有2.5億千瓦新建電源,約為2012年裝機總量的26%,其中2.2億千瓦為清潔能源。新建清潔能源基地(風電、光伏等)大多遠離負荷中心,新的能源結構造成電源分布的很大變化,對各國之間交換功率造成很大影響。為適應遠距離輸送大量電力,現有輸電網路輸送能力必須大幅提升。大規模清潔能源的建設,不僅導致接入系統輸送容量受限,而且對主要輸電走廊的輸電能力造成威脅。為解決輸電網瓶頸,未來10年歐洲需要進行相應100多個輸電工程的投資建設,共涉及5.23萬千米高壓輸電線路的新建或擴建,總投資將達1040億歐元。
供能基礎
從周邊地區能源資源情況看,中國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等能源資源非常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而當地能源需求小、價格低。這些地區與歐洲國家的距離大約在4000—8000千米,具備建設大型電源基地的條件。±800千伏直流輸電功率達到8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2300千米;±1100千伏直流輸電功率超過10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4500千米。採用特高壓輸電,將新能源送往歐洲,是有效解決歐洲能源供應和電力保障問題,最佳化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現實選擇。
建設意義
國網方面初步研究結論顯示,建設亞歐能源通道,具有技術、經濟可行性和顯著的社會、環境綜合效益。一是技術經濟可行性。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已經成熟,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成本還能逐步下降。二是促進節能減排。一條輸送功率1000萬千瓦的線路每年可為歐洲提供600億千瓦時清潔能源,替代2052萬噸標準煤,減排5705萬噸二氧化碳、41萬噸二氧化硫。三是實現能源互濟。歐亞地域遼闊,東西時差大,不同地區負荷特性、電源結構差異較大,可實現跨區域餘缺調劑、錯峰避峰、互為備用等效益。四是促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技術難點
國網方面同時表示,亞歐洲際輸電構想有四大技術難點:需要研究輸電工程覆蓋地區——歐洲、中亞的能源政策、電力需求以及開發外送潛力等;需要提出適應多形態電源接入和不同輸電形式的亞歐洲際輸電技術方案和控制措施,滿足新能源的大規模送出和電力的安全消納;需要研究影響亞歐洲際輸電項目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和評估體系;需要綜合論證項目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新啟動的“亞歐能源通道及洲際聯網綜合論證研究”,正意在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