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欄

井欄

井欄是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凸出地表的位置就是井欄。

歷史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河南湯陰白營發現的一口龍山文化早期的水井,木井欄高2.65米,井壁有木架有46層11米高。(註:《河南湯陰白營龍山文化遺址》,載《考古》1980年第3期。)而中國最早的水井是距今6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水井,井由200多根底部削尖的樁木和長圓木構成,井架呈方框形。(註:林華東《河姆渡文化初探》,第146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由來

從考古分析,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則是井欄。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段注為“井上欄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謂之銀床”。

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釋例》詳釋“韓”曰:“以木為框,周匝於井,防人之陷也。其用與垣同,其質則木而非土。”(註: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六冊,第2348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從河南信陽戰國墓出土的短腳木床形制來看,床四周豎有木板,和井欄一樣都起到保護作用。(註:許進雄《古事雜談》,第236頁,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1年版。)“韓”字後來假借為他義,但井欄卻由此而直接用“床”來稱呼。“床”,本義為供人坐或臥之器具。《說文》釋為“安身之坐者”,《釋名疏證補》卷六云:“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可見“床”像一個容器,和今天所說供睡眠之用的床相差不大。

引申

“床”在甲骨文中寫作“爿”,李考定先生指出“今卜辭有爿字就形意義三者覘之,爿之釋床蓋無可疑也”。(註:李考定編述《甲骨文集釋第七》,第2331頁。)“《說文》無爿字”,“爿蓋chuáng之古文”。(註: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七冊,第6031頁,中華書局。)“爿”後來加上“木”,後來簡化為“床”。《水經注·卷38·湘水》云:“賈誼舊宅,中有一井……傍有一腳石床,才容一人坐。”這是用其本義。床的引申義為供放置某些物體的坐架,如“琴床”、“筆床”、“車床”、“工具機”、“井床”等。

井欄稱床

最早以井欄稱床者見於《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六》載梁簡文帝《雙桐生空井》:“還看稚子照,銀床系轆轤。”《佩文韻府》卷22中《七陽》引深簡文帝《艷歌曲》“裁衣魏後尺,汲水淮南床”。這三處中的“床”都指井欄。“銀床”最初是指銀子做成的井欄,後來作為一種美稱把石井欄也叫銀床,如“唐人謂井欄為銀床”,(註:《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參見《名義考》卷12)但仍有把石井欄叫做“石床”的。如《景定建康志》卷19歌詠“景陽井”有詩云“石床空染胭脂恨,不比雙妃楚竹斑”。說“銀床系轆轤”說明銀床上架有轆轤。《全唐詩·卷392》李賀《後園鑿井歌》也說:“井上轆轤床上轉。”因此清胡世琦《小爾雅義證》卷4說:“井欄,承轆轤者。”這樣就說明井欄和睡眠之用的床一樣,在功能上都能放置東西,這也是井欄叫做床的另一個原因。

井床連用

井床井床
漢語中“井床”連用的語言現象也說明井欄亦叫床的歷史,如《全唐詩》卷672唐彥謙《紅葉》“薛荔垂書幌,梧桐墜井床”,清林意誠《事類統編》卷13《地輿部》引《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有龍泉井,瑪瑙石為井床,雨花台為井zhòu,香檀為蓋”,這是以瑪瑙石為井欄。李白《洗腳亭》詩“前有吳時井,下有五丈床”,言井下有床,床即指井架,井欄為井架在地表之延伸,兩者實為一體。總之,井欄而名曰“床”,一方面是因為井欄形狀像四角的坐臥用的床,如《韻會》云:“床,井幹,井上木欄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另一方面,是因為井欄上多設有轆轤架,井欄成為轆轤的坐架,如《三才圖會·器用·卷10》所說:“轆轤,汲水木也,井上立架。”漢代出土的陶井模型上有轆轤,可以直觀地看到井欄具有睡臥之床那樣的作為容器坐架的功能。(註:《談談湖南出土的東漢建築模型》,載《考古》1959年第11期)“床”作為井欄解並成為水井的直觀的象徵,這在古代詩歌中有大量體現。

如李白《長干行》其一:“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此詩寫兒童在門前庭院的井邊玩耍,顯然不是在屋內床邊。考古發現的一口唐代水井井欄有1.85米高,(註:《略述隋唐長安城發現的井》,載《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6期)正因為古代井欄都很高,故繞井欄追逐並無危險。惟喝繞床廬。《全唐詩》卷126王維《鄭果州相過》:“床前磨鏡客,樹下灌園人。”《全唐詩》卷630陸龜蒙《井上桐》:“愁因轆轤轉,驚起雙飛鳥。獨立傍銀床,梧桐碧niǎo。”這些都是“井欄”之意。作為石井欄的銀床可以“傍”,也說明其高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